|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先知之恩 有一個先知具有使枯骨復生的恩賜,跟隨他的弟子一直央求他,把這項特殊的異能傳授給他們。「你們學這個幹甚麼?」「我們希望這對傳教工作有所幫助。」先知憂愁地說:「不成熟的恩賜是危險的。」拗不過弟子一再的請求,先知只好傳授這項特殊的異能,但是再三的叮嚀,務必要謹慎運用。當弟子學會後,大伙漫不經心的來到郊野,他們看到地上有堆白骨,在躍躍欲試的心情下,大家一起把所學的運用出來,完全忘了先知的吩咐。效果居然十分的明顯,枯骨立刻變成了一群猛虎,而這群飢餓的老虎,馬上就撲殺過來,把他們撕成碎片。 |
丙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四主日 |
七十年代開始,教會內興起了不少強調聖神恩典的團體和運動。他們的出現,確實填補了神恩長期以來在教會生活中的空白,重新讓信徒瞭解聖神在自己身上的臨在和行動。這種復興運動,有時亦會因個別團體或成員的誤解,給人一種矯枉過正的感覺。例如有人為了追求語言、先知、治病等神恩,甚至把天國的使命置於一旁;有人為了強調聖神洗禮的效果,甚至貶低聖洗聖事的重要。
初期教會是一個充滿聖神臨在和行動的團體,神恩的活躍使格林多教會產生類似的問題。為此,保祿曾致書這地方教會,指出聖神在教會內賜予不同的神恩,有行異能的,治病的,救助人的,治理人的和說各種語言的,目的都是為建樹基督的教會。不同的神恩就像身體的不同肢體,各司其職,沒有高低尊卑之分,也無法互相取代,就如眼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同樣頭也不能對腳說:「我不需要你們。」(格前12:20)
語言、先知或治病的神恩使人趨之若鶩,主要是因為這些外在的異能容易引人注意,教人稱奇。一位在台灣鄉間傳教的本堂神父,努力多年,好像沒有顯著的成果。每年新領洗的人數實在廖廖可數,已領洗的也不經常進堂。無論這位神父怎樣苦口婆心,聲嘶力竭,四週的人都不為所動。神父有一次安排了治病祈禱會,原意是讓教友經驗不同形式的祈禱,怎知反應異常熱烈,教友與附近鄉民一早便把平日疏疏落落的教堂擠得水洩不通。當晚有兩位參加者見證自己被治癒,消息傳開後,堂區便接到不少電話詢問下次舉行的時間。之後幾次祈禱聚會,參與人數有增無減,神父認定這是傳教最有效的方法。怎知,一年之後,隨著奇蹟治癒的見證愈來愈少,堂區又慢慢回復以前的冷清,神父終於明白傳教是沒有捷徑的。
語言、先知或治病神恩雖然令人產生好奇,但只有愛才是使人接受信仰的真正原因。若果神恩不能讓人經驗愛,那只是空洞的記號。「我若能說人間的語言,和能說天使的說話;但我若沒有愛,我便成了個發聲的鑼,或發響的鈸。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奧秘和各種知識,我若有全備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沒有愛,我甚麼也不算。」(格前13:1-2)若果我們細心觀察,教會中不乏這種發聲的鑼或發響的鈸,例如有些人外表虔敬,內裡卻毫無愛德;有些人對信仰知識頭頭是道,待人接物卻苛刻非常;有些人滿口靈修祈禱,與人相處卻不近人情;又有些人非常嚮往神蹟異兆,對身邊兄弟姊妹的需要卻視而不見。
語言、先知或治病是可見的神恩,聖神將這些恩典賜予教會,目的是幫助我們透過外在的標記,明白和接受那不可見的愛。幾時人相信和接受了天主的愛,這些標記的存在使命便完成。就如一個人信仰還未成熟時,說話,思想和看事都像小孩,他需要語言,先知和治病等外在標記的幫助;幾時信仰成熟了,就會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格前13:11)。因此,「先知之恩,終必消失;語言之恩,終必停止;知識之恩,終必消逝。」(格前13:8)若果人經常把信仰的焦點放在可見的神恩上,那就是一個本末倒置,不願在信仰上成熟長大的小孩。
語言、先知和治病的神恩,其實是天主在人前說話和行動的標記。作為標記,神恩不但沒有為領受者帶來羡慕的目光,反而經常是懷疑、惡言、譭謗、甚至是排斥。在聖經傳統中,先知往往不是那些受群眾歡迎,能預知未來的「預言者」,而是那些因為針對時弊,力斥其非而遭殺害的「敢言者」。路加記載,在聖神的推動下,耶穌曾在會堂裡宣告依撒意亞先知的喜訊已經應驗了,起初群眾的反應是驚訝。不過,當他們看到這位先知應驗的不只是冶病,也是直指人心的仁愛和真理時,耶穌立時成為不受歡迎人物。群眾都忿怒填胸,把祂趕出城外,拉祂到山崖,要把祂推下去。面對今天教會內對神恩的重視,我們是否亦樂意接受這些神恩帶來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