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綸音

吳智勳神父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乙年)

耶穌──偉大的教育家

212,17-21

316-43

930-37


研究馬爾谷福音,便會發現這本福音雖然較短,但描述耶穌教育門徒則是最出色的。在第八章至第十章之間,作者用兩個治療瞎子的故事,包裹著三次預言受難的言論,說明耶穌如何去教育門徒,並指出作門徒的代價和條件。一切都發生在往耶路撒冷途中,三次教訓都有同一的模式:首先預言受難,而門徒抗拒或不明白,然後耶穌召集十二門徒教訓他們。三次都是避開群眾,私下教育,可能在人群中很難有真正人際關係的接觸,而且在群眾中,人容易感到威脅,怕成為被批評或取笑的對象。今日福音清楚表達耶穌在不讓人知道的情形下才教育門徒。

這是耶穌第二次預言被出賣及被殺害,「門徒不明白這些話,又不敢問祂」。本來這是教學常見的現象,學生在課室裡不敢問老師,寧願下課後問同學或問補習老師。不過,門徒不敢問可能另有意思。人對不喜歡的東西往往不想知道,免得影響心情或要負上責任,就當它不存在好了。門徒期望耶穌來恢復以色列王國,但耶穌卻預言自己會被殺害,他們根本不想知道詳情。其實,耶穌三次預言自己受難,每次說話都是清楚、簡單、直接,但門徒竟然三次都不明白,遲鈍得令人驚訝。除非天主蒙蔽了他們的理智,否則這些並非弱智的門徒,不是不能了解耶穌的意思,只是不想明白,不想知道,故意把話題轉到別的東西,於是爭論誰最大,耶穌也趁機教育他們。

「他們來到葛法翁,進了屋裡」,這裡大概指伯多祿的家,聖經記載耶穌曾在葛法翁治好他的岳母。耶穌問他們路上爭論甚麼,要他們承認爭論之不當。他們全部默不作聲,表示默認行為是理虧的。他們爭論誰最大,並非指誰的年紀最大,而是指誰最能幹、最出人頭地、最受耶穌重用。耶穌曾稱讚伯多祿是磐石,可能使他心花怒放;他的哥哥安德肋大概不會服氣,因他是第一個認識耶穌的門徒,伯多祿是由他介紹才認識耶穌的;雅各伯和若望兩兄弟是耶穌的親信,有可能是耶穌的親戚,耶穌也重用他們,常帶在身邊,難怪他們要求坐在耶穌的左右兩邊;斐理伯是個希臘的名字,他很可能懂希臘文,大概受過點教育,覺得自己應在目不識丁的門徒之上;納塔乃耳天生傲骨,目空一切,曾批評耶穌的出處:「從納匝肋還能出甚麼好事嗎?」自不把其他門徒放在眼內;猶達斯被耶穌委派管理錢囊,管錢的人通常精明非常,極有可能他是門徒中最聰明、最能幹、最敏銳的一個;熱誠者西滿是個革命專家,要復國他最拿手。其他稅吏瑪竇、懷疑者多默都有獨特性格,都不甘在人後。耶穌要這班人靜下來,問問自己爭甚麼及為甚麼爭。

「耶穌坐下」,這是傳統師傅教導學生的姿態。祂教訓十二門徒,為領袖的條件必須有謙下服務的心態。祂還拉一個小孩來示範,教他們為兄弟中最弱小的服務,而這種服務是無償的。有人指出,耶穌在伯多祿家裡拉一個小孩子來,這孩子會不會是伯多祿的兒子?或者是他的子侄?如果耶穌指定伯多祿為領袖,又以他的孩子來示範,是否教導我們,當我們為下一代服務時,不應諸多要求,因為我們是為天主服務,天主自會賞報?

今日福音的訊息並不新鮮,背十字架是基督徒的老生常談;人民的公僕,無償的服務,非基督徒也會講,困難之處就是難以實行。畏難卸責是人之常情,耶穌多次教導並沒有使門徒改變。直到耶穌死在十字架上,這份無邊的愛使門徒驚醒過來。我們缺乏的,似乎不是知性的認識,而是一份深刻的宗教經驗。如果我們感受到基督愛我,那麼,背生活上的十字架,對弱小者無償的服務,僕人的心態等才成為可能,否則我們只停留在理念的層次,責成下一代也缺乏說服力。

讓我們彼此祈禱,求天主賜我們愛的經驗,好能向耶穌學習,先培育自己,然後再教育下一代。


© Copyright Fr. Robert Ng SJ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