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八月《和平》


祈禱與服務       劉文週譯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願無論是個人或大眾,都日益重視環保,
愛護天主賜給我們的禮物。

為了能以基督的觀點,在世界輿論中發言,我們需要一個與他人共同的觀念來交換意見與擬共同政策。而環保卻是一個很適合的題目。在這方面人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由共同政策來談重視環保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客觀的來看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怎樣的;二、是一個主觀的對人性的看法,以及改變大地的看法。在第一個因素方面,科學可以給我們一些答覆,對第二個因素,就要看不同的觀念,所產生的不同後果了。「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瑪7:16)。

我們居住的大地
按著我們的學識來談宇宙的起源,似乎是不可能的。是的,宇宙就是宇宙。據科學的推算,宇宙大概有一百五十億年的歷史,地球有五十億年。生命也有了三億年,而人的存在也有一億年。基督宗教在人類歷史中不過只有兩千多年。

生命發展的過程中,有巨大的環境變化:陸地漂浮,火山爆發,冰河期,溫暖期,流星相撞……。生命在生態中受到種種的影響。科學推測在六千五百萬年前,地球因隕石的撞擊,毀滅了恐龍之類的動物。

我們的宇宙不停地在變,我們也知道太陽會在許多億年之後,消耗殆盡,隨之地球也會瓦解。宇宙並不需要人類的存在。宇宙還有許多星系,猶如我們的太陽系一樣。在其他星系中也可能有生命的存在。

居住在大地上
當人在大地上出現時,就給大地帶來一種新的景象。人學會說話,學會用記號。人創造了文化,使用大自然,因而產生環保問題。人的行動掩蔽了大自然律。人從經驗中意識到自己的限度,因而產生極大的野心,願征服大自然;人有了這種野心,又願生活的更舒服更富有……人慢慢覺得自己是大地之主。因此更願征服大地,任意使用。西方的自由經濟市場,是最好的明證。不過也有人體驗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大地是上天賜給人的最好禮物,人要以敬重的態度使用大地,要按自然律順著大自然,而不違抗大自然。這是天主教對大自然的看法與願景,也是其他宗教的觀點。

掌控大自然的慾望
有不少的人親自領會了西方經濟市場思想的方向。這種經濟主張大地是屬於人的,因此人可以任意使用它,人的發展是沒有界限的,因此主張人常常要製造新產品供人使用,並讓人在消費這些產品時得到滿足。同時主張基於謀利及貨品流通的原則,是富有、幸福安全的泉源。為達到這個目的,科學技術與政治都以經濟自由市場為目標,每人照自己的才能、努力……等,來分享此市場的成果。

自由經濟市場,對某些人來說,幾乎變成了他們的宗教。成功的企業家與媒體大眾要充當他們的大司祭與領袖。因此他們的地位就會讓他們以自由市場的觀點,並藉著各式各樣的媒介傳送給世界。因著這種大量的宣傳,就會炒熱經濟。於是跨國公司、銀行、股市、戲院及娛樂場所……變成了他們輝煌的大殿,而取代了教堂。人們來到大殿消費與投資。

「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自由經濟市場,有積極和消極的雙層效果。在積極方面,物質文明給人(特別是西方人)帶來空前的物質繁榮。這些人若沒有冰箱、微波爐、電視、汽車、電腦、健康食品、保健、養老金……幾乎不能生活。在消極方面,這種自由經濟市場最顯著的後果,就是使人走向以個人為中心,從工作崗位到退休……都是如此。

另外自由經濟市場,不管任何東西,也不顧任何人,只是無止境的生產與消費。自私自利的財團,閉著眼不看被破壞的大自然,也不顧惜世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而只顧自己的利益。大地的資源:石油、礦產、森林與其中的生物,受到嚴重的開採、破壞而無法復原,也許有一天會枯竭。還有垃圾堆積如山,空氣普遍污染,這都是人製造的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從貧窮國的勞力獲得的種種暴利:富者更富,貧者更貧;這是何等的不公!還有一些貧窮國家,受了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原是建設國家的精英,卻被富有的國家網羅而去發揮他們的才能。更有醜陋的黑社會人物,拐騙婦女和兒童,並以他們的肉體以商品般的賣出去。另外國際間的武器競賽等,更危及整個人類的安全。

雖然有這麼多不良後果,主張經濟市場自由的人們,仍照著自己的主張去做,且相信終有一天會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關於他們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可由宣傳中,由新世紀的神秘主義到宗教的坐禪等去選擇。總之他們認為社會與個人生活,大部分是不相干的。

我們基督徒的看法
西方人自幼就受到自由經濟市場的影響,伴同母親的奶水,吸取了它。毫無意識的照他的方式方向去生活。若與此頑強的信念背道而馳,需要很深的反省與不斷的提醒自己,並積極的去行動,還需要尋求援助。福音對此有何見解?福音就反對當時的羅馬市場,因為在那奴隸的社會中,只供少數人奢華享受。耶穌斥責自己同胞中的政客與宗教領袖,因為他們受羅馬市場的污染。初期的基督徒受到這些譴責與反對,而避免遭受到污染。我們現實的環保問題,在耶穌的時代尚未出現,可是在耶穌受誘惑的事蹟中,我們可以完全看出一個反對自由經濟市場的象徵。

讓我們簡化如下:人的生命是天主所賜與我們的禮物,是與天主那無法言明和神聖臨在所創造的一切,一同賜給我們的。人有他的限度也能受傷,狹隘偏執,終有一死。因此對這個有限度的人來說就應不聽他那自私自利的想法和誘惑,而是聽從那不能錯與無限的天主。這種信仰會開啟他的感恩之情、喜樂與慷慨、大方無我、寬恕他人之心。唯有敬重所有的萬物,人才能維護周圍的環境。

這種信念在行動方面有三點啟示,我們稱之為福音勸諭。以服從精神去運用你的能力;聆聽和與賞賜我們一切的那位對話;並聆聽鄰人,與鄰人交談。服務而不打擾。尊重大地。愛人而不控制人。常感恩。大家和睦共處,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有福同享,共同生活。

基督徒的信仰是愛主愛人,謀求人的正義,特別是愛窮人、無助的人、病人與殘障的人。初期的基督徒為了信仰犧牲生命,這種信仰好似酵母一般在人群中發揮作用。現在的基督徒,依然要去扮演酵母的角色。

Robert Ceusters SJ


個人和團體反省
  1. 我們怎樣去表示我們對環保的重視?


  2. 自然環境日益破壞,在哪一方面使你擔心?


  3. 你是否注意環保的進展?


  4. 我們的團體可用甚麼方法,來表示我們渴望保護環境?






意向二

福傳意向: 願在世界貧苦地區辛勤工作的傳教士,
能減輕窮人因不義而承受的痛苦,
並幫助他們自力更生。


我們這個時代有眾多的需要,期待著基督徒熱情的回應。我們的世界進入一個新的千年,負載著種種矛盾的重擔,經過文化和科技的進步使少數幸運者擁有無窮的機會,而其他的千百義人不僅停留在進步的邊緣,也使他們的生活處境低於人類尊嚴的起碼需要。在今天的時代,居然會有人死於饑餓、有人不識字、有人缺乏最基本的醫療。這怎麼可能呢?

如果在傳統的貧窮形式之外,去想一想新的貧窮,那麼的樣式可無限延伸新的貧窮?這新樣式的貧窮,往往發生在經濟資源並不缺少的領域和群體中。他們是由於缺乏生活意義、吸毒、年老、生病或害怕被遺棄、遭到排斥、被社會歧視等,而感到絕望。面對這些事情,基督徒必須在基督內表述信德,學基督從這貧窮世界聆聽其求救的聲音。也就是說要繼續履行在過去兩千年裏,以不同的方式去表達愛的傳統。只不過今天這些愛德工作需要更多的智慧應變。現在是在愛德中創新的時候了。這不但是講究效率地幫助人,也是更體貼地關懷受苦受難的人;使助人的行動,不致成為令人屈辱的施捨,而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分享。

因此我們必須確保窮人在每一個基督徒團體中都能覺得自在。這樣的做法不是傳播天國福音最可貴、最有效的做法嗎?雖然福音本身是愛德最崇高的形式,但如果不是藉著愛德而傳播福音,如果沒有基督徒貧窮的見證,那麼在今天這個大眾傳播的時代,福音的宣講很有可能被誤解,或被淹沒在每天吞噬我們的浩瀚言語汪洋中。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2001年1月6日
新千年的開始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