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二00四年 十二月《和平》


祈禱與服務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願孩子們都被視為天主恩賜的寶貝,得到適當的尊重、瞭解和愛護。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第三個千禧年的開幕禮上說:「引導人成聖是教會牧職的當務之急,這職務正面對著前所未有的迫切性」(〈新千年的開始〉宗座牧函,30)。成聖是每一位基督徒的聖召。成聖當是推動基督徒畢生努力的唯一意向,是基督徒所做的一切的唯一目標。梵二說:「在教會內,無論神職人員或平信徒都被召成聖。正如保祿所說:『天主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聖』(得前4:3)」(梵二教會憲章〈各民族的光〉,39)。「所有基督徒,不論生活環境為何,都被召度圓滿的基督徒生活,臻於完美的愛德」(同上,40)。


耶穌與小孩

無須仔細研究福音,也可以看出,小孩子在耶穌眼中是多麼寶貴和重要,多麼值得尊重,值得去瞭解和愛護。

耶穌在白冷出生指明了這一點。天主聖父願意向人類顯示祂的愛,願意救贖我們,遂打發祂的獨生子生於瑪利亞,於是「聖言成了血肉」(若1:14)。藉此,聖父和聖子指出每個嬰孩與生俱來的尊嚴。

耶穌經歷了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喜樂和挑戰。在母親瑪利亞和養父若瑟的照顧和愛護下,祂的智慧、年齡和恩寵不斷地成長。

耶穌長大成人,開始公開傳教了,但總不會忘記童年的甜蜜快樂時光。有幾次,耶穌善待孩子的態度,違反了當時的傳統,把聽祂的人及門徒都嚇呆了。耶穌時代的人,包括門徒在內,雖然都愛護和尊重兒童,但兒童始終只屬次要,一切以成人居首。

耶穌多次挑戰他們,其實是在改變他們的想法。有一次,門徒認為耶穌不應受到兒童的騷擾,耶穌即高聲表明立場:「『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是屬於這樣的人……』。耶穌遂抱起他們來,給他們覆手,祝福了他們。」(谷10:14-16)。

另有一次,耶穌強調成年人必須高度關注兒童,必須聆聽並向他們學習,遂又令祂的聽眾大為驚訝。成年人歲數日長,卻要努力成為小孩子!「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一樣,你們決不能進天國」(瑪18:3)。耶穌認為我們不但要慈愛、體諒和尊重小孩,更要向他們學習,模仿他們的單純、開放。

耶穌自己曾是一名小孩。這事實提醒我們:小孩子是天主恩賜的寶貝。耶穌並非離我們很遠,就如我們在聖誕節時常記起的:祂是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只要我們欣然接受我們當中的小孩子,愛護照顧他們,我們就是以特殊的方式尋找到耶穌,服侍祂和愛祂了。「誰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誰若收留我,並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來的」(谷9:37)。

耶穌亦嚴正地指斥苛待兒童,立醜行惡表的人:「無論誰使這些信我的小子中的一個跌倒,倒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繫在他的頸上,沉在海的深處更好」(瑪18:6)。

是的,本月的祈禱意向非常配合耶穌的生平和教導:消極地說,是「你們小心,不要輕視這些小子中的一個」(瑪18:10);積極地說,是耶穌邀請我們接受小孩子,祝福他們,學習他們的純真和開放,還要常常給他們立好榜樣。


教會訓導與小孩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基督徒家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第二十六篇表明:教會必須回應耶穌的訓示,照顧、關懷和愛護小孩子。

在由人組成的家庭團體當中,尤須注意培育兒童的尊嚴,要非常尊重他們的個人權益。這於每一個兒童都是一樣,但愈年幼或有特別需要的:如患病、受苦或殘廢的兒童,尤須多加尊重和照顧。

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接納、愛護和尊重每一個來到世上的兒童,援助他們在物質、情緒、教育和精神上的需要。這是每個基督徒,尤其基督徒家庭獨特而不可少的特徵。

教宗提醒我們,教會與聯合國的想法一致,同樣強調維護兒童權益的重要。所以我們聽到梵蒂岡代表馬堤諾樞機主教在聯合國大會這樣說:「我們必須時常記著,兒童的權益不是政府或家庭內成年人賦予他們的,而是兒童本身與生俱來的,制定法律的目的是為確認和充分維護他們的權益」。

談到成年人有責任尊重兒童的權益時,我們同時希望並祈求兒童之間能彼此尊重,相親相愛。這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八二年向尼日利亞的兒童講話時,提醒他們要注意的責任:「親愛的孩子們,天主愛你們及愛每一個孩子,你們堪受祂的愛。這愛必須傳到每個角落,進駐每個心。我所說的愛是指你們應還報天主的愛;方法就是去愛世界上每一個孩子。這種愛是指不自私、不說謊、無惡意、不憎恨、不歧視、無暴力。這愛是指你和世上每個孩子,在天主前皆享有同等的尊嚴;不分年齡、種族、國籍、男或女、富或貧、強或弱、健康、患病或傷殘。我要求你們向每一位兄弟姊妹獻出慷慨、仁慈、捨己、友善與和平的愛」。

我們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二千多年前誕生在白冷的嬰孩基督的反省作總結。教宗的話節錄如下,但我們看見的,是完全分享我們人性生命的一個嬰孩,在祂身上反映出每一個嬰孩都有的尊嚴:「這是天主的記號:一個嬰孩卑微地躺在馬槽裏。歲月在世紀與千禧的數算中流逝,但這個記號依舊存在,發揮著永恆的影響力??影響著生活在第三個千禧的男男女女。它是整個人類大家庭的希望標記:是受各種苦難折磨的人得和平的標記;是貧窮和受壓迫者得解放的標記;是不斷受罪惡纏擾的人得憐憫的標記;是孤寡和被遺棄者得憐愛和安慰的標記。一個細小柔弱的記號,謙遜與寧靜的記號,但充滿著天主的德能,為愛而降生成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二○○二年聖誕子夜彌撒)。



耶穌會士Peter Schineller
尼日利亞祈禱宗會秘書



個人和團體反省
  1. 我們的社會怎樣看待當下的兒童?


  2. 在我們的城市中,是否所有兒童都得到尊重、諒解和愛護?


  3. 我們可以為活在困境中的兒童做些甚麼?






意向二

福傳意向: 願耶穌基督的降生是福音滲入文化的典範。

真正能夠植根於文化的基督徒信仰以道成肉身的奧蹟為根基。「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若3:16);時期一滿,天主子成了血肉,「生於女人」(迦4:4)。天主揀選了一個很有特色的民族,在歷史中帶領她去迎接聖子降生的盛事。天主在這揀選的民族中所做的,顯示祂要為全人類及所有其他民族和文化所要做的。聖經告訴我們有關耶穌的故事:天主在耶穌身上進入了世界的不同文化當中。透過耶穌的言行,尤其聖死與復活,祂給我們顯示了天主對全人類的愛。深入看人類的歷史,耶穌不但向祂的時代和文化講話,更是向每一時代和不同的文化講話。祂永遠都是為世界而成了血肉的聖言;祂是傳到大洋洲的福音;是我們時常要以更新的心思去宣講的福音。

沒有文化不曉得聖言成了血肉,聖言必要傳入所有的文化。「教會在傳教初期,已有接觸和融入文化的體驗」(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1998年,70;1999年,58)。的確,聖言成了血肉,進入了歷史,住在我們中間:凡聽信福音者,其生命與文化都深受影響。將福音植根於不同的文化,需要調校傳福音的方法,使福音精神能夠被理解,進而落實到生活層面。教會因應不同的民族歷史與文化背景,教導天主永恆不變的真理。所以每一個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方式去活現對基督的信仰。主教會議肯定了教會要有效地將耶穌基督介紹給大洋洲的人,就必須尊重大洋洲每個不同的文化,讓其保存既有的文化傳統。「教會邀請所有人將耶穌對他們心靈所說的話,如實地在生活中表達」(若望保祿二世向Alice Springs土著居民的演說,1986年11月29日;亦見保祿六世向悉尼土著的演說,1970年12月2日)。「福音不與任何文化作對,福音融入文化不會與其優秀傳統格格不入」(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1998年9月14日)。教會完全融入文化,由內而外地推動淨化更新的過程至為重要。

真正將福音植根文化,含有兩面觀。一方面:現存文化既有的正面價值觀及生活模式有助福音的宣傳、被理解、落實到生活層面。另一方面:福音挑戰文化,要求某些價值觀及模式的改變。正如天主子在各方面都與我們相似,只是沒有罪過一樣(希4:15)。植根文化的過程,要求福音與文化「對話,去辨?甚麼是屬於基督的,甚麼不是屬於基督的」。每一個文化都需要逾越奧蹟的淨化和改造(參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非洲》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1995年9月14日)。這樣,大洋洲既有的文化價值觀及生活模式,將會豐富福音的傳播方式,使之更易明瞭,更易落實到生活裏去。「罪惡產生混亂,福音將人從罪惡的混亂中釋放,同時召叫人將圓滿的真理兌現。文化與福音相遇,不會令文化褪色,反促使文化向洋溢生機的福音真理開放,在福音真理的激發下創出新猷」(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1998年9月14日)。接受基督精神改造的文化,可望邁向圓滿的生命,此乃每個文化的最深切渴求,最崇高的價值觀。真的,沒有基督,沒有任何一個文化可稱得上為文化。


若望保祿二世
《教會在大洋洲》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
2001年11月22日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