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
|
|
二零零六年 六月《和平》
|
祈禱與服務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
願基督徒家庭能親切地迎接每位新生兒的到來,
並以慈愛陪伴需要照顧和協助的病人及老人。
|
家庭的本質永遠是生命的「搖籃」,由生命的開始至垂暮之年,當中備嘗的辛酸,極需要家庭的保護和幫助。縱然家庭屢有內憂外患,但這本質仍然是恆常不變的。沒有愛心、關懷、溫暖,肯定不算是一個家,不適合孕育生命。換句話說:唯尊重婚姻關係,信守盟約,同心同德在愛中結合的夫婦,才配為人父母,育養生命。這是天主給人類傳遞生命的設計,這設計是讓我們參加祂的創造工程,而這設計也是無人可以改變的。《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5》提醒我們:「婚姻和夫妻之愛,本質上是受命去生育和教養子女。子女是婚姻至高無上的恩惠,為父母本身亦大有裨益。天主自己?過:『人單獨不好』……遂『做了男性女性』……願意他/她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參與祂的創造工程。天主這樣祝福男女:『你們要生育繁殖』……。〔由此〕真正的夫妻之愛,及由此而來的整個家庭生活結構,乃指向── 非忽視婚姻的其他目的── 準備配偶勇敢地與創造主及救世主的聖愛合作。祂透過夫婦,日日擴充祂的家庭。
天主是每一個人的創造主,祂以一種獨一無二的愛去愛每個被召而生存的人:祂因為自己名號的原因,用人性的愛去愛每一個人(「祂的工作千奇萬妙」參聖詠139)。受孕包含著天主的化工,正如《教會憲章,16》提醒我們:「祂願意人人得救」。我們需要在我們的世代,加強這方面的牧民工作,以期望感化每個基督徒的心,特別是準備建立家庭,或剛成家立室的人;以喚醒大家「重新發現」子女是天主恩賜婚姻的最寶貴禮物,是天主「付託」於父母的受造物,讓父母可以待他們如同天主的人及天主的子女一般:歡迎他們,提攜他們,愛護教育他們,因為天主個別地愛著每一個按祂肖像而受造的人。每個人由受孕的一刻開始,已經有與天主交談的關係。
家庭最需要有一種態度,就是要以參與天主的愛為依歸。天主愛的,我們不能不愛。體弱、患病及年老的更需要我們積極投入,負起責任,更溫柔體貼地去愛他們。教宗在《生命的福音》通諭中說:「生命的福音是為整個人類社會的。一切維護生命的行動,乃在推動公益中,更新社會。若不能承認、不能維護生存權,就無法營造公益,因為人擁有的一切不可剝奪的權益,都是建基在生存權上,兼在生存權上發展的」(101號)。所以,一個愛護稚嫩、弱小、患病、傷殘及衰老成員的家庭,是在建設一個親切友愛的社會。無論這些成員的精神體力狀況如何,他們仍然擁有所有的人權,應備受尊重和愛護,絕不能將之遺棄,或視如廢物。反之,他們其實是家庭及整個社會的瑰寶:他們付出了他們的愛,他們累積了經驗,他們臨在。
當家中有病人、傷殘或老人,尤其當他們不能自我照顧時,其家人需要投入很大的心力與體力。當這照顧持續經年,壓力就更沉重了。只有齊心合力去分擔問題和壓力的家庭,才可避免擔子壓在一人身上。不過,社會也有責任給這些家庭提供適切的社康、經濟及醫療援助,甚至在有需要的時候,提供義工服務。如果家庭有足夠的意識,並在教會及社會的支助下,能應付家中老弱傷殘的需要,那麼,很多入住醫院或長期護養院,被遺棄或獨居的困局,都可以避免!總括來說,我們務要緊記,無論是在母腹中尚未出世的胎兒、老的、病的或傷殘的,始終都是家庭中的一員。唯以愛為尊,不存私心的家庭,會知道如何去認識和實行耶穌這句話:「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宗座家庭委員會
個人和團體反省
- 你是否以生於一個基督徒家庭為樂呢?為甚麼?
- 基督徒家庭接待孩子的特徵是甚麼?
- 甚麼最令生活在基督徒家庭中的病人和老人感到欣慰?
- 好天主在你的快樂中,有沒有祂的角色?
|
|
意向二
福傳意向:
|
願神職人員與平信徒能認為宗教交談和福音本土化是促進福傳的一種日常服務。
|
真正能夠植根於文化的基督徒信仰以道成肉身的奧蹟為根基。「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若3:16);時期一滿,天主子成了血肉,「生於女人」(迦4:4)。天主揀選了一個很有特色的民族,在歷史中帶領她去迎接聖子降生的盛事。天主在這揀選的民族中所做的,顯示祂要為全人類及所有其他民族及文化所要做的。聖經告訴我們有關耶穌的故事:天主在耶穌身上進入了世界的不同文化當中。透過耶穌的言行,尤其聖死與復活,祂給我們顯示了天主對全人類的愛。深入看人類的歷史,耶穌不但向祂的時代和文化講話,更是向每一時代和不同的文化講話。祂永遠都是為世界而成了血肉的聖言;祂是傳到大洋洲的福音;是我們時常要以更新的心思去宣講的福音。
「聖言成了血肉」,必要傳入所有的文化。「教會在傳教初期,已有接觸和融入文化的體驗」(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1998年,70;1999年,58)。的確,聖言成了血肉,進入了歷史,住在我們中間:凡聽信福音者,其生命與文化都深受影響。將福音植根於不同的文化,需要調校傳福音的方法,使福音精神能夠被理解,進而落實到生活層面。教會因應不同的民族歷史與文化背景,教導天主永恆不變的真理。所以每一個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方式去活現對基督的信仰。主教會議肯定了教會要有效地將耶穌基督介紹給大洋洲的人,就必須尊重大洋洲每個不同的文化,讓其保存既有的文化傳統。「教會邀請所有人將耶穌對他們心靈所說的話,如實地在生活中表達」(若望保祿二世向艾利斯泉城土著居民的演說,1986年11月29日;亦見保祿六世向悉尼土著的演說,1970年12月2日)。「福音不與任何文化作對,福音融入文化不會與其優秀傳統格格不入」(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1998年9月14日)。教會須完全融入文化,由內而外地推動淨化更新的過程。
真正將福音植根文化,含兩面觀。一方面:現存文化既有的正面價值觀及生活模式有助福音的宣傳、被理解和落實到生活層面。另一方面:福音挑戰文化,要求某些價值觀及模式的改變。正如天主子在各方面都與我們相似,只是沒有罪過一樣(希4:15)。植根文化的過程,要求福音與文化「對話,去辨認甚麼是屬於基督的,甚麼不是屬於基督的」。每一個文化都需要逾越奧蹟的淨化和改造(參若望保祿二世,《教會在非洲》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1995年9月14日)。這樣,大洋洲既有的文化價值觀及生活模式,將會擴充福音的傳播方式,使之更易明瞭,更易落實到生活裏去。「罪惡產生混亂,福音將人從罪惡的混亂中釋放,同時召叫人將圓滿的真理兌現。文化與福音相遇,不會令文化褪色,反促使文化向洋溢生機的福音真理開放,在福音真理的激發下創新猷」(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1998年9月14日)。接受基督精神改造的文化,可望邁向圓滿的生命,此乃每個文化的最深切渴求,最崇高的價值觀。真的,沒有基督,沒有任何一個文化可稱得上是文化。
若望保祿二世
《教會在大洋洲》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
2001年11月22日
|
|
【 完 】
© Copyright Shalom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