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
|
|
二零零六年 五月《和平》
|
祈禱與服務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
願聖神豐沛的恩寵,
賜與教會促進世界和平正義的發展。
|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最關注的是世界的正義與和平。在二零零三年的復活節,他極力為伊拉克尋求和平,並為世界各地的紛爭,求天主恩賜寶貴的和平:「很多人已遺忘了在那些地方由戰爭和衝突所造成的人命傷亡」。教宗認為現代人要面對的其中一項最大挑戰,就是和平。因為和平是「每一代人的夢想」,是造就其他利好因素的先決條件。戰爭是犧牲無辜,製造「其他更多罪惡」的噩夢(致駐聖座外交使節演詞,2005年)。沒有和平,就沒有公義。不公義在煽風點火,令那道把我們與和平分隔的牆壁不斷擴大。在同一的演詞裏,教宗提醒我們,儘管國際社會建議很多締造和平的方案,
但「要在這染滿血漬的世界,建立真正而持久的和平,需要一種無論面對任何困難都不退縮的大無畏力量。這力量單靠人自己,不會有,亦不能持久。這是天主的恩賜。基督特意來到世界上,將它賜給我們……,天主愛人,想人平安。我們被邀請去積極參與締造和平,做以善勝惡的工具」(同上)。
按教會的社會訓導,要達至和平,人首先需要內心的轉化歸依。這是更新一切的基礎。「和平不是單指沒有戰爭,也不只限於保證敵對雙方武力均等。如無對人們財產的保護、人與人之間的自由的交流、對民族和個人的尊嚴和尊重、弟兄情誼的經常實施,和平不可能在人間實現。和平是『秩序的和諧』(聖奧思定,《天主之城》)。和平是正義的工程(參閱依 32:17),愛德的成果(參教會憲章, 78)」(天主教教理,2304)。
和平是天主的恩賜,耶穌基督給我們獲得,聖神給我們締造的美果。誠心信靠主的人,才能獲享平安(參路2:14; 若14:27; 迦5:22, 6:16; 弗2:14; 哥3:15; 雅3:18)。和平是愛的特徵,也是愛的指定動作(參閱教會社會教義綱要, 494)。愛將罪惡毀滅,使人與主與人重新修和;紛爭源自私心。要和平就要承認人人都有的尊嚴(參若望保祿二世,一九九五年世界和平日文告)。和平不能單靠政治手段,或平衡各方權勢利益來達至,而是要藉著聖神,依靠信念,通過爭取(保祿六世,向聯合國講話,一九六五年)。
基督徒在現今世代所追求的和平,包括正義、團結、具發展空間,這三大要素。今日世界充斥著由仇恨和不公義產生的種種糾紛和衝突,挑戰我們負起教育和平的龐大工程,去形成:「一種普遍的觀念。這不是豫疑、卑賤、不當、不顧公義的觀念,而是大方、有愛心(……)及富修和力量的;並且是以真理、以榮耀、以公義、以愛情,及以人類穩健的新歷史,指示和平之路」(保祿六世,一九七五年世界和平日文告)。
這工程由教人為和平祈禱、參與聖事禮儀及靈修培育開始。為和平祈禱,源自宗徒時代,是教會最古老、最重要的傳統之一。和平的文化,須由愛主愛人、開放接納主接納人、溝通對話、合作參與、不粗暴、寬恕、願為愛主愛人的緣故而受苦、愛護大自然、不畏縮、無私,這些基本的人性價值及恩寵衍生出來。和平建造者,唯靠此而蒙福。
我們更不能忽略家庭的角色,它是社會和道德倫理生活的傑出教育家,是締造未來和平的主要媒介。婦女在家庭中的貢獻,不容取代,非常寶貴:「感謝天主賦予她們各種優點︰直覺、創造力、富同情與憐憫心、擅長體諒和愛;使婦女非常獨特地成為家庭及社會修和的建築師(保祿六世,一九七五年世界和平日文告)。
教會堅持:要和平就必先寬恕與修和。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沒有寬恕,就沒有正義。正義與?恕,非勢不兩立。問題出於我們將寬恕與正義等同,使「和諧的秩序」不能實現。寬恕的反面是忿恨和報復,而非正義。寬恕是寬容的正義,帶來的是和諧的秩序,因為寬恕能撫平傷口(參閱若望保祿二世,二零零二年世界和平日文告;教會社會教義綱要,517)。基督徒的智慧重複告訴我們,「最先及不可或缺的修和,乃是與天主修和。為我們有信仰的人,只有這條路通向和平。的確,在我們得救的意義上,與天主修和及我們的和平是一致的;兩者相輔相成」(保祿六世,一九七五年世界和平日文告)。
唯從這信仰觀點,我們才不致洩氣,皆因我們不以世上的和平為終點。我們努力在世上實現和平,因為這是導向天上至善境界的途徑。這是我們在此世締造和平的真正價值,遂亦使我們能夠在不公平的情況下,爭取公義;在暴亂中享安寧;不但不會失望,反更決志為正義和平奮鬥,因為可即的是天國的圓滿。
讓我們祈求天主啟發我們的心,使我們懂得去修和,去寬恕。願聖神持續給世上所有的男女傾注恩寵,使充斥著仇恨和暴力的世界,不致於失落。願聖神引領我們真心誠意與主結合,使我們多得祂恩賜的平安,不忘在世界中履行正義。願我們在這個五月裏,將我們的祈禱結合教宗的意向:祈願因仇恨紛爭而不和的世界,能準備好去修和 ── 化敵為友、握手言和、尋求團結。願聖神發揮德能,綏靖衝突,使全人類更熱切追求和平。願寬恕克勝仇恨,赦免克勝復仇。
瑪利亞,和平之后,慈悲之母,苦難者之慰藉,我們投奔您的庇蔭,請為我們祈禱。
宗座正義和平委員會
個人和團體反省
- 依你看來,哪個在依撒意亞先知書11:1-3所列出的恩寵,在教會發展得最蓬勃?
- 使世界更和平,更正義,我們特別需要哪個恩寵?
- 我們可怎樣令這恩寵結出果實?
- 甚麼阻礙這些恩寵結果?
|
|
意向二
福傳意向:
|
願在傳教國家內的政府機關,能以適切的法令,
促進和維護人類自受孕到自然死亡的生命。
|
生命是天主給我們的第一份禮物,是人最先享用到的資源。教會被召,正是要宣講「生命的福音」。而國家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要維護生命,提升生活質素。
近年來,生命要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多,也愈發迫切;尤其在生命的起點,即最脆弱,最需要保護的時候。教會在面對墮胎、人工生育、用人類胚胎幹細胞作科學研究及複製的眾多紛紜爭論當中,本於理據和科學的支持,立場清晰:人的胚胎等同人,成熟的胚胎一經誕下便是人。因此,任何損害胚胎的完整及尊嚴,都是道德規範不容許的。同理,若只視胚胎為樣本,在實驗室進行各種科研,也是可恥的。然而,基因領域上的科研工作,值得鼓勵、提倡,但正如其他人類的活動一樣,必須按照道德倫理標準。利用成人幹細胞作研究,成效可待。
家庭本是孕育和保護生命的神聖之所,卻備受社會及文化壓力的衝擊。某些國家甚至立法,直接挑戰由一男一女在婚姻中結合而組織起來的家庭,這自然架構。豐盛的人生源於家庭,配偶的圓滿快樂唯在家庭中找到,家庭是培育下一代的庭院,是社會福祉所在,是國家繁榮的根基;家庭的天賦,豈容受狹隘的目光管限,受反自然的法律所輕看?須興起一股純正公義的清風,提升人對愛的認識。這愛在家庭中的表達,原始而典範。以善勝惡。
若望保祿二世
致駐聖座外交團新年賀詞
二零零五年一月十日
|
|
【 完 】
© Copyright Shalom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