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
|
|
二零一一年 七月《和平》
|

耶穌會士嘉理陵著 ‧ 耶穌會士郭春慶譯
(續前)
第十四章:同心合意的喜樂(一)
經文2:1-4
|
2:1 | 如果你們在基督內獲得了鼓勵,愛的勸勉,聖神的交往,哀憐和同情, |
2:2 | 你們就應彼此意見一致,同氣相愛,同心合意,思念同樣的事,以滿全我的喜樂。 |
2:3 | 不論做什麼,不從私見,也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 |
2:4 | 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 |
以上經文蘊藏著對團體生活的豐富靈修教誨。為幫助我們反省這段落,我們可以把保祿的思想歸納於五大標題及一些小標題,如下:
I 基督徒團體的特質及成果
II 熟悉天主
[甲] 在基督內獲得的鼓勵和安慰
[乙] 愛的勸勉
[丙] 聖神的交往
[丁] 哀憐和同情
III 同心合意
IV 喜樂的圓滿
V 在基督內
I. 基督徒團體的特質及成果
2:1 | 如果你們在基督內獲得了鼓勵,愛的勸勉,聖神的交往,哀憐和同情, |
保祿以「如果」作開始,當然不是懷疑他所指的事實,而是在呼籲他的讀者或聆聽者:叫我們反省自己的內修生活,並作個適當的結論。套用聖依納爵在《神操》的用語,我們可以說聖保祿在這裏呼籲我們「反省並抽取神益」。保祿筆下的「如果」,誠然是引發人去作反省的問題。讓我們改動一下保祿的措詞,將它們變成問題,好幫助我們作深入反省。
- 你在基督內經驗到鼓勵和安慰嗎?
- 你有沒有發現愛的勸勉?
- 你有與聖神交往的經驗嗎?
- 你可曾感受到哀憐和同情?
變相以問題方式表達,就成了給個人或團體作反省的材料,尤其當團體發生爭執與分裂時,去反省團體生活的質素。雖然保祿是向團體說話,這些問題為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作祈禱反省,同具裨益。
2:2 | 你們就應彼此意見一致,同氣相愛,同心合意,思念同樣的事,以滿全我的喜樂。 |
在2:2-4,這三節經文裏,保祿提議了一些,他感到如果對他在第一節提出的挑戰,作積極回應時,自會達到的一些結論 ─ 那就是他在第二節所表述的、需要培養的美德,以及他在第三至四節中細數的一些禁忌。為了不偏離本書信的主題,保祿特意將這些結論擺在團體面前,呼籲宗徒們團結合一。至於他在第一節列出呼籲門徒反省的問題,當然會有其他的及更廣泛的結論。當我們自己嘗試正面地答覆保祿這些問題時,我們會在自己的情況中,得出相關的、適合自己的結論。其實,我們會發現這些問題特別有利於意識省察,以幫助我們更敏於察覺自己同耶穌的關係。所以,我們可以在這些問題之上,作進一步探究,例如:
- 我發覺我在基督內、屬於耶穌、做天主教徒,得到甚麼特別的鼓勵和安慰呢?
- 基督徒的愛,有甚麼特別的勸勉?
- 在我的靈修旅程,走到現時的階段,與聖神交往指的是甚麼意思?
- 這交往為現時的我,指的是甚麼內容、活動、場所?
- 我的愛,是含忍的,是慈祥的嗎(格前13:4)?
- 我在團體中跟人的關係,充滿哀憐和同情嗎?
在其他書信,保祿絕不猶豫發號施令,但是,在這裏他似乎故意不下命令或呼籲他們守甚麼加諸的法律。他正致力培育團體的靈修信念,而不是硬要他們服從。
2:3 | 不論做什麼,不從私見,也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 |
2:4 | 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 |
保祿從呼籲轉向訓導,因為兩者同是身為使徒、靈修導師或同行者的工作。保祿在第一節作呼籲時,語氣柔和,帶反省意味;作訓導時,語氣粗獷,帶命令式。保祿由柔轉剛的不連貫語氣,提醒我們,欲促進團體合一,我們的態度一定要溫柔體貼,但真理亦絕不容妥協。
保祿願意在這裏給團體指出,可以怎樣將愛德實踐。愛會把我們心中的私見和虛榮化解,把我們釋放。愛會使我們的生命朝向別人,朝向他們的需要,甚至他們的事。
不從私見,不求虛榮
雖然是在教導,保祿吐露的卻是一種焦急之情,因為好的教導應該不只引導思考:它應說服人心去跟隨。
不爭吵,不競爭:不為佔上風而爭奪,不為任何勝利而爭鬥,因為一切競爭都涉及比較,而真愛既不競爭,也不比較,既不爭吵,也不控制。即使輕微的權力鬥爭亦會玷污愛的關係,當這發生時,那關係就有危險。
不虛假:爭吵和競爭會造成分裂,令人分黨分派。我們的合一,甚至深愛的關係,充其量常是脆弱的結合。正如朗尼根神父描述:「真絕不是某些純正、平靜和安全的擁有」(Method in Theology,第10頁);真源於自我超越,信德所追求的無私。同樣,一個團體的真正共融要求高度的無私。
我們脆弱的關係往往因為一些言語、堅持不肯讓步或爭辯而出現缺裂。本擬大家一起去作的分享,可能就此變作解釋,繼而自衛,陷於爭論,發生口角,以至互相攻擊,惡意詆毀。聖雅各伯談到要箝制口舌(雅3:1-12),實屬智者之言。保祿很多時針對的乃言語所闖的禍,也許,我們往往發現自己處於大同小異的情況。
不驕傲,沒野心:愛不誇張,不自大,也沒有野心(格前13:4-7)。所以保祿期望斐理伯團體的成員,以至任何基督徒團體的成員,無論在個人或團體方面,都不虛詐,不追求任何形式的自我炫耀。
基督徒唯一可以炫耀的勝利,就是耶穌的勝利,無論是在曠野、革責瑪尼園或十字架上。耶穌的勝利帶來真正的光榮,因為它讓我們分享天主的光榮。天主的光榮從不自誇,亦無虛假,正如祂的恩寵從不落空一樣。我們只可以為天主的光榮而努力,並以此作為靈修宏願。
如果我們有機會問保祿:他要表達的,是否都盡是他所採用的文字可能傳達的意思?也許,保祿多數會承認,他的意向,有時並非就是文字所傳達的。2:3中,短短的一句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如人:就算我們「在謙遜中」想自己不如人,都有陷入比較這危險的概念。幾時一作比較,就容易生嫉妒,起競爭。幾乎可以肯定,保祿的用詞並不是要我們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翻譯保祿的原文,應該能超越文字本身,去體察保祿的心,去譯出有意思的訊息。想自己不如人:這可能只是一個非常自我關注的操練;想別人比自己好亦是一樣。我們必須常常小心謹慎,清楚明白真假謙遜的分別:假謙遜否認真理;真謙遜承認真理,即是一種自我空虛,在天主臨在中的徹底貧窮。這是瑪利亞的態度:「祂婢女的卑微」。在她的卑微中,瑪利亞能夠清楚看見,遂能宣認:「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瑪利亞留心注意別人(依撒伯爾,加納婚宴的一對新人),但她大概不會認為「自己不如人」。保祿暗示真正的謙遜留心注意別人,旨在關懷與服務,永遠不會是在比較,更不會嫉妒。
徹底自由地去愛,就會承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可比較的。無論保祿的用語,看來可怎樣解釋,我提議保祿言下之意,類似:「要為他人著想,對別人的關注要多過對你自己」,「首先想及別人及其需要,而不是自己」。按照保祿在得撒洛尼前書5:13的措詞,我們可以把句子譯成:「本著謙遜,重視別人」,「本著謙遜,尊重別人」,「本著謙遜,讓別人優先」。總之,保祿在叫人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要認真尊重別人。以現代哲學方式表達,保祿的說話,可謂是在召叫人:本著自我超越而歸真。由此,我們可以將保祿的句子,意譯為「在所有人際關係當中,貫徹始終,做個自我超越的人」。
保祿既鼓勵我們首先想及的應該是別人,於是,保祿這話誠然就是在呼籲我們不要自私。我們要有一顆隨時準備好首先回應別人的需要的大方無私之心。這呼籲在隨後的2:4,以不同的字句複述:「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我們不要讓私事佔去自己的全部時間或注意力,而忽略別人的需要。這不是叫我們不顧自己,而是要悉心關懷別人,細察他們的需要;但又不招搖,不引人注目 ─ 不要叫你左手知道右手所行的(瑪6:3)。
我們可以藉著保祿在這段落呼籲我們擁抱的特質,接觸到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耶穌的世界觀。要滿全支撐著我們的信仰的基督徒喜樂,自我空虛不能只是為己:一定要為著別人,為眾兄弟姊妹,而最終,當然,就會被基督所充滿。所以保祿隨後便談到基督的心情,合乎邏輯。
本章的祈禱與下章合併。
(第十四章完)
|
© Copyright Shalom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