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儀問題  】
問:沒有唸珠,可否口誦玫瑰經?    《轉載自公教報 2883期 23-5-1999》
  1. 唸玫瑰經是否一定要手持唸珠?是否有歷史根據?由何時開始有玫瑰經的傳統?
  2. 手上沒有唸珠,可否口誦玫瑰經呢?
林祖明神父答:
首先感謝這位教友的來信,就藉著聖母月期間共同探討玫瑰經與我們教友生活的關係,玫瑰經的歷史源遠流長,啟發了不少忠於這祈禱方式的教友對救恩史的體會,它以聖子降生奧跡為中心,以基督為終向,邀請人類向這位愛的根源的天父作出恰當的回應,而玫瑰經中的各項奧跡正是濃縮了這份天人之間的邀請和回應,而人類最完美的回應就在聖母的一生被透視出來:「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一38)在天主教教理亦有以下的訓示:「基督徒的祈禱以默想『基督的奧跡』為優先,就如在誦讀聖言或玫瑰經中所作的那樣,認識耶穌基督的愛。並與祂結合為一(天主教教理.2708)」然而若要談論玫瑰經,不能不默想聖母在天主計劃內的位置和明白聖母在教會中的地位,若教友想加深在這方面的了解,本人極力推介「敬禮聖母彙編」一書(在一九八七年由教區聖母年籌備委員會和教區禮儀委員會出版)內裡有聖母的教會訓導神學反省、敬禮聖母的基礎等,其可讀性甚高。

教會鼓勵教友以玫瑰經作為瑪利亞祈禱的一種形式,不是基於某單一時期或聖母的顯現而確立的,是經過不斷的改變,修改和增刪而形成的結果;重複誦唸同一經文是傳統宗教世界內的普遍現像。玫瑰經的單調性,不斷重複同一經文在技術上可使心靈寧靜亦可使人在太鬆弛的情況下入睡,無疑成為默想祈禱的障礙,兩者已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玫瑰經是一種相當「自由的祈禱形式,有時可把思潮集中在某端奧跡身上,有時可把思緒放在聖母經身上,不斷重複的公式,可把間中遊離的思想「拉回」經文中。玫瑰經是一項沒有「刺激」性的祈禱方式──教友(特別是青少年)的回應已很清楚,反之這是一種極值得推薦的祈禱方式──特別適合當人精神疲乏,遲鈍和冷漠時採用的!而在我們的普遍經驗得悉!就是當我們的靈性生命枯乾時,玫瑰經就是維持我們祈禱的支柱。的確,在有節奏的經文與珠子的不斷運轉,可以喚起甚至激發潛伏在我們心裡深層的渴望、信心和慈悲。在此看來玫瑰經若能配合靈性高漲的時刻舉心向上,這無疑是美事,但很多時它卻實在相似瑪利亞般──默默地、寧靜地、平安地反覆思量──在我們疲乏的心靈內與聖母一同向天主作出回嚮,讚頌這位垂顧卑微弱小者的上主!(參考瑪利亞救贖之母 by Edward Schileberck)。

手上沒有唸珠,可否口誦玫瑰經呢?讓我們看看玫瑰經的起源。相傳是教友們效法修道院內頌念日課一百五十篇聖詠的傳統,由於當時教育未普及,將一百五十遍聖母經取代聖詠;起初由用小石塊放在小袋子來作統計經文的數目,後來發展用繩子把珠子串成,就成為今天唸珠的芻形。在教會歷史中不少聖人推廣此種祈禱方式,聖道明是其中的表表者。記得已故鄧以明總主教描述他在失去自由的廿多年日子中,他依靠聖母,每天唸玫瑰經,所運用的就是手掌上的十隻指頭!
 

[ 完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