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神學 > 信理與神學 > 关于“誓反教”这个词

頁:  1 回 應
作者 內容

清泉掬水


Posted -
2010/7/29 上午 10:31:26

“誓反教”是对Protestantism这个英文词语的意译,有时候也翻译为“抗罗宗”。

protest(动词),protestant(名词或形容词),原意就是抗议、反对,这一点大家可以查查自己手头的英汉大辞典等工具书。

所以翻译成“誓反教”、“抗罗宗”,但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是没有什么错误的,是正确的意译。

至于新教、基督教、耶稣教、基督新教等等这些称呼,与Protestantism这个原词是没有关系的。这是在中国语境下的原创,就像“天主教”这个汉语词,习惯上对应 Catholic Church,但实际上“天主教”这个名称并非Catholic Church这个英文词语的对应意译或音译,而是在中国语境下的原创,是意义语境上的对应,而非实际的语言学上对应。“公教”才是它真正对应的意译。

国外的新教网站,甚至中国基督教两会主办的官方网站里他们的英文名称都是用的Protestant这个词的,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他们的网站:http://www.ccctspm.org/ ,看看网站主页左上角上的logo。

我们应该以彼此尊重为原则,虽然“誓反教”、“抗罗宗”等翻译词汇,从语言翻译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任何错误和不妥之处的。但如果新教的弟兄姐妹从情感上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意译,我们可以弃之不用。

但是,如果有些人认为誓反教这个词语由于梵二的原因,就“不存在”了,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是无根无据的胡乱猜测。至少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是极其不严谨的。

名称的历史由来

1520年6月15日教宗良十世(Pope Leo X )颁布《主,请起》通谕(Exsurge Domine)谴责路德《九十五条论纲》中的41条论题,让其在60天内到罗马答辩,否则开除教籍。

路德固执己见、拒绝了教宗的邀请,于1520年6月到12月期间发表三篇公开反对教会的文章《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

1521年1月马丁路德被天主教会开除教籍。德皇查尔斯五世为不让帝国分裂,于1月22日召开沃木斯会议(the Diet of Worms )。召路德答辩,但路德拒绝收回主张除非通过圣经和理性证明他是错的,他不信教宗和大公会议。路德的支持者将他带到瓦特堡,隐姓埋名。期间他把圣经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译为德文。1525年他与还俗的修女凯瑟琳结婚。

1529年皇帝查尔斯五世在德国斯培尔(Speyer)召开帝国会议,宣布恢复天主教举行弥撒圣祭之自由,对已成立的路德派采取容忍态度。以后不准再次成立,要保持天主教传统。但是当时国内五个王公和14个城市(路德教派在这些地区得势后,严禁天主教举行弥撒圣祭)的代表,群起誓死反对,称自己为誓反教派,拒绝此决议,这便是誓反教名称的由来。

自此以后,自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派都称为誓反教,以示与天主教分离之意。时至今日,欧美各国基督教各教派统称为“誓反教(Protestant Churches)”。

当十九世纪初,欧美的新教信徒来到中国传教时,因为中国文化环境与欧美截然不同,他们觉得誓反教之名有欠和善,遂以基督教或耶稣教之名取而代之。

頁:  1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