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神學 > 禮儀與聖事 > 肯雅葬禮本色化惹爭議

頁:  1 回 應
作者 內容

Ignatius


Posted -
2003/9/26 下午 08:58:48

肯雅葬禮本色化惹爭議

基督教本色化在不同地方都是極具爭論性的課題──應否本色化?本色化的話又可本色到甚麼程度?

在肯雅,葬禮問題最近成為焦點,由於愈來愈多基督教葬禮加入了非洲傳統的鼓聲、歌曲等民間禮儀,結果引起部分教會人士不滿。東非長老會主席傑菲牧師(David Githii)明言對該類混合葬禮感到震驚:「兩種葬禮都應被尊重,也應被分開。」該會前主席雲祖牧師(George Wanjau)補充謂基督教信仰強調復活、永生,因此基督教葬禮應清清楚楚與民間葬禮有所區分。

但天主教對有關問題的看法就相對寬鬆,首都奈羅比大主教拿錫基(Ndingi Mwana'a Nzeki)明言不反對非洲的傳統習俗,葬禮加入有關項目並不違反教會規章。

(取材國際合一新聞社)

Ignatius


Posted -
2003/9/26 下午 08:59:16

講開禮儀,大家又點睇本色化的問題?

靚仔


Posted -
2003/9/27 上午 12:05:33

梵二後羅馬教會的葬禮,留有很大空間可以加入本色化元素.大家去看看喪禮禮典的總論便知.
本色化是要有討論,有辯證,有實驗才有成果的,常懷開放的態度是一件好事.但也要反思行動/禮節背後的原因.
最重要的,不是任何一個人也可以說我來試試.

edward


Posted -
2003/9/27 上午 12:18:19

然而問題是:香港這塊地方,是否有著任何「本色」呢?香港的本色化,是否意味著「中國化」呢?

香港的文化,有何獨特之處,以致可以「本色化」起來呢?

去非


Posted -
2003/9/27 上午 12:35:40

我記得我祖父"易簀"之時﹐行的是天主教儀式(他也確是教友)。但到最後蓋棺之時﹐司禮卻大喊"屬X跟X的(生肖)請迴避"﹔我當時年紀尚小﹐也不懂得是怎麼一回事。但現在想起來﹐這樣的"本色化"想必已過了界限吧﹖

靚仔


Posted -
2003/9/27 上午 11:58:45

Edward兄的提問就是前幾年研討會時,師兄妹們的提問.
何是香港的本色?
如何分辨迷信與習俗?
香港的本色是矇糊的.我們是過度西化的.
弟穿青布長衫時,內子只覺得似殯儀館的堂倌而不是書生!哈哈.
我們見到的禮儀舞是基於甚麼傳統?那是傳統祭孔祭天時的舞蹈嗎?不是,那是不知從何以來的本地創作!還要是西方的芭蕾舞!舞完了還要鼓掌,那為何可以是禮儀的一部份嗎?那和禮儀本色化有甚麼關係?我真的不懂.

edward


Posted -
2003/9/27 下午 12:39:39

各位還記得以往靚仔兄所刊出的利類思所譯的文言感恩經嗎?

一六七零年利類斯譯之感恩經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會認為大家應先學習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自己的信仰,且更要學習用優美的語言來表達出信仰的真善美。有人認為,若要真正達到地方教會的本地化,則地方教會則應首先出「聖人」。禮儀生活是信仰生活的高峰而非全部,所以我們的本地化和本色化,不應只針對禮儀,而是整個信仰生活。

就我所知,在香港教區而言,現時我們只有「可敬」的「聖人伯伯」雷永明神父,將聖經譯成中文。

《聖教日課》在以往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嘗試。然而,文言文能否成為我們信仰表達的一部分?我認為,天主經中的「爾免我債」,是比「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譯得好的。

頁:  1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