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神學 > 神學資料提供 > 特倫多大公會議:論成義的法規

頁:  1 回 應
作者 內容

edward


Posted -
2003/4/30 下午 07:23:30

有關成義的法規

法規一

誰若說:人以自己的行為,即以本性的能力,或以法律的道理而完成的行為,也沒有天主藉基督耶穌〔所賦予〕的恩寵,而能在天主前成義,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二

誰若說:天主藉基督耶穌所賦予人的恩寵,只是賦予人,為使他能夠更容易地度一個正義的生活,而立功並掙得永生;〔而如此〕好像說:人藉自由意志而無天主恩寵,也能善生而掙得永生,雖然,這是難以做到的事,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三

誰若說:沒有聖神先來默導與沒有祂的助佑,人也能以適當的方式相信、希望、愛慕〔天主和近人〕,或懺悔己罪,而準備領受成義的恩寵,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四

誰若說:人之自由意志,受到天主的感動和激勵之後,不能對那激勵他、呼召他的天主加以同意和如此與祂合作來準備自己,以獲得成義的恩寵,而且,即使他願意反抗,他也不能,他只是如同一個無靈之物,完全無自己的行動,而且處於純粹被動的狀態中,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五

誰若說:人的自由意志在亞當犯罪之後,已失掉而消滅;或說:人之自由意志,是名存而實亡,甚至於〔說:人的自由意志〕,是由撒殫〔惡魔〕引進教會的一個幻象,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六

誰若說:人做惡事,不是出於人之能力;並且說:正如天主是善工的泉源,也是惡事的泉源;並且說:天主不僅容許人做惡事,而且,祂自己真正的和直接的〔proprie et per se〕是人的惡事之泉源,以致猶達斯之叛逆,和保祿的蒙召,同樣是天主自己的工程,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七

誰若說:所有的人在成義之前所做的一切行為,不拘因哪一個理由而做的,都是真正的罪惡,或都應遭受天主的惱恨;或說:人越是努力準備自己,領受恩寵,則越是嚴重的犯罪,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八

誰若說:我們因為怕懼地獄而悔己罪,投奔天主的仁慈,或我們〔因此而〕不〔敢〕犯罪,那麼,這樣的怕懼,就是罪惡,或說,〔這種怕懼〕使人成為更懷的罪人,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九

誰若說:罪人只靠信仰成義,並且認為,除了信仰之外,不需其他合作,以獲得成義的恩寵,即:人不需要以其它的意志行為準備自己,〔去接受成義的恩寵〕,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十

誰若說:人不靠基督──藉以為我們立功勞──的義德而成義;或說:人由那〔基督自己的〕義德本身,就正式成為義人,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十一

誰若說:人之成為義人,或只是由於基督義德之歸與,,或只是由於罪過之赦免,而〔人的成義〕不需要那藉聖神傾注並依附在心中的恩寵與愛德;或說:那使我們成義的恩寵,也只不過是天主的寵幸(favor)而已,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十二

誰若說:那使人成義的信德,不是別的,只是人對天主仁慈的信賴,即信賴那因基督而赦罪的天主之仁慈;或說:唯有藉此信任,人得以成義,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十三

誰若說:為得罪之赦免,人必須確信,自己已獲得罪赦,而對自己本身的軟弱與準備,毫不懷疑,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十四

誰若說:人得罪之赦免,及人之成義,是由於他確信己罪之被赦免,並確信自己之成義;或若說:除非他信自己已成義,誰也不是真正的成義,而且說:〔懺悔聖事中的〕赦罪的效力與成義靠這種信心,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十五

誰若說:已經重生且已成義的人,由於信德(ex fide)必須相信,自己一定在被預定〔升天得救〕的人數中,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十六

誰若說:自己以絕對無誤的確切性,一定會獲得那〔除非由於天主特別的啟示而得知〕堅持到底的大恩,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十七

誰若說:只有那些被〔天主〕所預定獲得永生的人們,才會獲得成義的恩寵;至於其他被召的人們,雖然被召,卻得不到恩寵,因為他們由於天主的權能,已被預定做惡事了,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十八

誰若說:就是為一個已成義的人且已被建立於恩寵境界中,也不能遵守天主的誡命,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十九

誰若說:在福音上,除了信仰外,沒有甚麼所命令的;而福音所載的其他資料,都是中立的,既不是命令,也不是禁令,而是可自由遵守的;或若說:十誡與基督徒無關,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二十

誰若說:一個已成義的且無論如何成全的人,沒有遵守天主與教會誡命的責任,而只有信仰的責任;〔而如此肯定〕,福音好像是一種絕對的永生之預許,而〔在福音內〕沒有遵守誡命的條件,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廿一

誰若說:基督耶穌由天主賜予人類,作為人類應信賴的救贖者,而不亦以為人應順從的立法者,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廿二

誰若說:已成義的人,即使沒有天主的特別助佑,也能在他所領取的義德上,堅持到底;或者說:已成義的人,即使有了天主的特別助佑,也不能在他所領取的義德上,堅持到底,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廿三

誰若說:曾經成義的人,不能再犯罪,也不能失落恩寵,故凡跌倒而犯罪的人,從來就真正成義;或若說與此相反的話:已成義的人,能畢生連小罪也不犯,除非他(就如教會榮福童貞瑪利亞所信的)領受天主特別的恩賜,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廿四

誰若說:〔義人〕所領取的義德,藉著善工,不能得以保存,也不會在天主前增加,而這善工本身,只是他所得的成義的效果與標誌,卻不是恩寵得以增長的原因,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廿五

誰若說:義人在任何善工上,至少犯小罪;或者說那更不可忍受的話;即義人在任何善工上犯大罪,而因此應受永罰;並且說:人不受永罰的唯一理由,乃只因為天主,對這種行為不予以永遠的懲罰,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廿六

誰若說:成義的人,即使善生並遵守主誡,堅持到底,至死不渝,也不該因他們在天主內所做的善工,期待和盼望從天主那裡,靠祂的仁慈與耶穌基督之功,獲得賞報,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廿七

誰若說:除了背信之外,沒有死罪;或說:除了因背信的大罪外,那一次所得的恩寵,絕不能因其它無論多麼重大的罪孽而失落,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廿八

誰若說:人因犯罪而失掉恩寵時,常常一定也失掉信德;或者,那〔在失掉恩寵之後仍〕留下來的信德,雖不是活的,卻也不是真實的信德;或說:凡有信德而沒有愛德的人,不是基督徒,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廿九

誰若說:凡在領洗後跌倒者,不能藉天主的恩寵,再站起來;或說:他固能再站起來,但唯靠信德,才能復得他所失去的義德,而不需要懺悔聖事,而如此相反那羅馬聖教會,及整個教會,依據基督及其宗徒們的教訓,自古迄今所承認的、所遵守的、與教〔訓給人〕的道理,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三十

誰若說:任何悔改的罪人,在領取成義恩寵時,所獲得罪過與永遠罪罰之赦免,使他〔那麼的無罪和無受懲罰的必要,以致於〕在得以升到天國之前,完全沒有任何在此世,或在後世的煉獄中受暫罰的必要,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卅一

誰若說:假如成義的人,為獲得永遠的賞報而行善功,他就犯罪,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卅二

誰若說:已成義的人的善工,那麼〔完全的〕是天主的恩寵,以致於他們不也是這已成義的人的功績;或說:已成義的人,即基督〔之奧體〕生活的肢體,由他藉天主的恩寵並藉耶穌基督的功績所行的善工,並不真正地得到恩寵的增加及永生,而且,即使他在恩寵中逝世,也不會因此善工而掙得永生和榮耀的增添,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法規卅三

誰若說:藉此成義論,而由此神聖公會議在本諭令中所發表的公教道理,對天主的榮耀,或對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功績,有所損害,而不是闡揚我們所信仰的真理,並且表揚天主與基督耶穌的光榮,那麼,這種人,應受絕罰。

edward


Posted -
2003/4/30 下午 07:34:55

以上資料,是錄自溫保祿神父之《天主恩寵的福音》,光啟,1992。

simon


Posted -
2003/5/18 上午 12:20:17

Edward,

謝謝你找來的資料。

對於這些資料,我會視為重要的參考資料,是溫保祿神父(和其他神職人員)對信仰的深刻體會,但我不會把這些立刻定為成義的真理。

成義(或不成義)的真理,真的是三十二條嗎?不會是三十一條或者三百一十條嗎?又或者只有一條:「愛」?

我重視,所以我質疑。

Simon

edward


Posted -
2003/5/19 上午 12:02:35

西滿兄:

任何教義的真理,往往都很難可以用有限的文字去完全表達。但不能完全表達,就不代表完全不能表達。

以上的有關特倫多公會議的法規,並不是溫神父的個人意見,而是教會為回應十六世紀復原派弟兄宗教改革的一些關於成義的爭論而公布出來的教義論斷。擺上網來是為了公諸同好。大公會議的文獻的中文版,除梵二外,在中國教會內都很少見到。所以小弟才把它們打出來與各位分享。

多點認識教會的信仰和歷史,有助於建立自己作為公教徒的身份和本色。教義並不是為扼殺自我,而是為讓真我將基督彰顯出來。知識性的討論,對我來說,比起純主觀的「經驗方享」較有意義。

你所指的「愛」是甚麼?對我來說,「愛」是為善的意願,但「善」則預設真理的存在。純主觀的愛,祗是一種感覺而矣。若脫離客觀世界,則連感覺的生命力都會變得乾枯而失去意義。

Augustine


Posted -
2003/5/19 下午 12:50:18

For a 大公會議的文獻的中文版, I will recommend:

天主教會訓導文獻選集 : 信理倫理大成 / 鄧辛疾, 蕭默治集 ; 施安堂譯.

台北 : 台北總主教公署, 民國64

Hope this be useful to you.

edward


Posted -
2003/5/20 上午 12:01:18

但這不亦只是「選集」而矣?這些「選集」,現時似乎未上網呢!

靚仔


Posted -
2003/5/20 下午 02:26:00

聖神修院圖書館的網頁中的工具書一欄便有此「選集」的網上版.

simon


Posted -
2003/5/22 下午 11:35:49

Edward,

謝謝你花那麼多時間打出來。

我覺得你的反應過敏了。我沒有一口否定那些條款。我只是說:「對於這些資料,我會視為重要的參考資料......但我不會把這些立刻定為成義的真理。」

世上很多人對真理說過很多話,大概你不會以為每個人說的都是正確吧!

教廷官方說的,是經過很多有見識的人,作詳細研究和討論後所得出的結果。但是不是每次都對?我抱著懷疑又開放的態度。

如果說「一切教廷說的都必然正確」,你認為這說法是「主觀」還是「客觀」呢?

Simon

simon


Posted -
2003/5/22 下午 11:45:13

Edward,

你說:『知識性的討論,對我來說,比起純主觀的「經驗方享」較有意義。』

我的看法是:
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源自經驗,可以是個人經驗,或他人經驗。
「知識性討論」和「經驗分享」,並非互相排斥。
比如最原始知識:一加一等於二,那是知識,也是你和我的個人經驗。
因此我覺得你的說法不合邏輯(恕我坦白)。

Simon

Augustine


Posted -
2003/5/23 上午 11:28:26

Simon said: "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源自經驗,可以是個人經驗,或他人經驗"

I don't think so. At least, you don't have to rely empirically on "experience" to verify mathematical and logical truths.

You don't need to "experience" nor to do any experiment nor to observe anything to know 1+1=2.

And this is even more true in matters of Faith when we rely upon divine revelation, in hands with human reason, to perceive truths, that human senses in its weakness is unable to obtain.

For example, no human experience could give you any fragment of idea for most sacred dogmas like the Incarnation, hypostatc union...etc.

NB: I have said experience and rationality are 互相排斥, it's just the latter is superior and not a consequence of the former.

simon


Posted -
2003/5/23 下午 04:37:39

Dear Augustine,

If you had not experienced God, how could you have got 'knowledge' about Him??

You may say you can learn from others, not from God directly. But the knowledge from others was also based from their experience in God.

1 + 1 = 2. You know it is true because it is compatible with your experience.

That 1 + 1 = 3 is not true because it contradicts your experience.

Thus, knowledge is originated from experience.

Simon

Augustine


Posted -
2003/5/24 下午 04:24:29

"1 + 1 = 2. You know it is true because it is compatible with your experience."

What experience? Do you mean that experience that, (like that taught in elementary school), one apple plus another makes two apples??

"That 1 + 1 = 3 is not true because it contradicts your experience."

Not so, if I define in my real number (ring)system the notation "3" in the meaning "2". then 1+1=3.

The truth is: what is defined by the human intellect is valid precisely due to its definition. What follows is logic, not some vague idea of "experience".

"Thus, knowledge is originated from experience"...What do you mean? At least I know truths like the Assumption or the Hypostatic union not through some sort of (personal??) "experience".

But if you mean the human senses only, that is another matter(which has the obvious exception of mathematics and logic).

edward


Posted -
2003/5/28 下午 07:36:15

靚仔兄你是指這個網頁?

教會訓導文獻選集

實在十分偉大。謝謝你!

不過這部書是否施神父的版本呢?小弟家中的那本是藍色封面的譯本,內裡包括的文件直到教宗保祿六世在一九六四年所頌佈的《論聖經歷史的真理》。

記得在中六時往歐洲朝聖,當時買了一本拉丁及意大利文對照的,一直載錄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八八年頌布的《平信徒》通諭。此後頒發的文件,大都可以在網上瀏覽得到。

edward


Posted -
2003/5/28 下午 07:56:51

To Simon: You can't argue with Augustine - he's an "authority" in mathematics ...

I will probably clarify my view on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later.

And to Augustine: Then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scholastic maxim "nihil in intellectu nisi prius in sensu"?

Augustine


Posted -
2003/5/28 下午 08:47:50

Oh Dr.Edward, please don't say that-I am actually a rookie in mathematical logic.

"nihil in intellectu nisi prius in sensu"
(I am not at home so I guess)--"Nothing comes to the human intellect unless it came beforehand to the human senses"?

Is that accurate?

Augustine


Posted -
2003/5/28 下午 09:09:02

After I did a bit of searching on the maxim I found the following:

1)Locke (1632 – 1704) –"all ideas are derived ultimately from sensory experience: Nihil in intellectu nisi prius fuit in sensu"

2)This is basis of ‘Empiricism’ – leads to the view that all complex ideas are analysable into simple elements

3)Philosophy developed by Hume, John Stuart Mill, etc.) - ‘Association of ideas’ as basis for learning

http://psychology.psy.bris.ac.uk/LectureNotes/CFrankish/introduction_to_psychology.htm

However, I am not sure whether the maxim meant by St. Thomas is really the same as that portrayed by Locke, Hume...etc

The article on empiricism at NewAdvent:
www.newadvent.org/cathen/05407a.htm

靚仔


Posted -
2003/5/29 上午 09:57:51

大家開始偏離神學討論而到了知識論的範疇了.有趣,有趣.
說真的,讀神學不讀點哲學真的缺少了一點點甚麼,大家有興趣和時間不妨到修院修修李博士的哲學史或葉神父的形上學和認知論,一定會有所得益,但仍不一定會知道「知識如何可能?」

靚仔


Posted -
2003/5/29 上午 10:06:55

edward兄,施神父的譯本出了好幾版,每次封面顏色都不一定一樣,現在好像已斷版.
網頁的那本是他老人家的譯本.
我不知還會不會有人有這心力再重譯此書,那才是真的功德無量.
英文類似的有the christian faith, 平,靚,正!
我家的那版錄到一九九五年的ut unum sint.

edward


Posted -
2003/5/29 上午 11:04:15

這又是accessibility的問題。幸虧有互聯網,可以讓我們很快地獲取這些教會的資訊。

記得在十年前,若要了解教宗的Urbi et Orbi Message,就得等《公教報》。現在,在復活主日晚上網就能一覽無遺了。既然要等這麼久,很多人就索性不等了。

不過現時這些訊息的中文資源仍匱乏得很呢!教區(或整個中國教會)應否有部門專責處理這個問題呢?

我家的那本《Christian Faith》是粉紅色的,印象中更新的版本是紅色的?

靚仔


Posted -
2003/5/29 下午 01:21:55

是的,我本在九六年買,是紅色的,但曬太陽後,書脊已變粉紅.

靚仔


Posted -
2003/5/29 下午 01:23:05

另外,八卦一下,edward兄懸壺濟世未?

edward


Posted -
2003/5/29 下午 03:14:57

懸了差不多一年,現在放假一週。

閒時抄一下不同文獻,公諸同好。

simon


Posted -
2003/5/29 下午 11:34:20

Edward,

我的數學成績也不錯,小學二年級的考試拿過一次一百分!

Simon

頁:  1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