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第四條路

一個爸爸帶著三個兒子,經過一個果園,看見樹上結實纍纍,於是想偷一些水果帶回家。他吩咐三個兒子分別站在通往果園的三條路上,如果看見有任何人,就隨時發出警告。這個人就拼命地把水果往袋子裡丟。突然,小兒子大聲地說:「爸爸!還有一條路沒有人看守。」他驚訝地問道:「這裡不是只有三條路嗎?那裡還有第四條呢?」小兒子說:「還有天上那一條路。」頓時,這位爸爸滿面通紅,於是把袋子裡的水果全部丟下,牽著三個兒子匆忙地逃回家了。

丙年主日講道

四旬期第二主日


四旬期開始時,神父施放聖灰,提醒每一個人:「人啊!你要記住,你原來是土,將來還要歸於灰土!」(創3:19)究竟「來自灰土,歸於灰土」這個自古以來的詛咒是怎樣的懲罰?如果人生活條件齊備,社會保障週全,人性自由得到重視,人生還有何求?縱使世界不是一個完美的地方,人生也不是事事如意,但生活未嘗充滿生趣。為甚麼人硬要承認自己生活在罪惡中,以致要乞求他人的拯救,甚至是一個血腥的十字架拯救?相信不少人內心也曾提出過類似的問題,或質疑過四旬期的意義。

其實,四旬期並沒有否定人性價值的意思,「來自灰土,歸於灰土」是要指出人並不是自己的歸宿和終向。如果只有今生的努力而沒有來世的希望,那將是人生的一大欠缺。今天的幾篇讀經都邀請我們放開眼光,伸展至現世觸模不到,肉眼看不到的地方。

亞巴郎被召的時候,已是一個長者,太太撒辣依亦過了生育的年齡。不過,天主要挑戰他既定的看法,邀請他舉目仰觀蒼天,數點星辰。雖然他和撒辣依還是膝下無兒,但天主許諾他的後裔將如天上的繁星。如果你是亞巴郎,你會相信嗎?亞巴郎看到冒煙的火爐和燃著的火炬,從剖開的肉塊中經過,意思是天主給亞巴郎許諾,如果祂違背諾言的話,祂的命運將如這些肉塊一樣,碎屍萬段。亞巴郎便相信了這個遙不可及的希望,命運從此便起了徹底的變化。他原來的不育,一無所有的,一下子變成萬民之源。

保祿本來也是一個只看眼前事物的人,不過,當耶穌在大馬士革路上邀請他放棄這種眼光,轉而走上那條看不到的路時,他表面像瞎子,事實卻開始了脫胎換骨的旅程。自此,他苦口婆心教導人不要隨波逐流,行事為人不要與基督的十字架為敵,因為「他們的結局是喪亡,他們的天主是肚腹,以羞辱為光榮,只思念地上的事。」(斐3:19)然而,基督徒的家鄉卻是在天上,他們要將人生的終點放在肉眼看不見的復活。幾時基督徒相信基督已從死者中復活,他們卑賤的肉體便開始轉化,相似祂光榮的身體。(斐3:21

為使門徒的目光不局限在此世,耶穌特意帶領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到一座高山上祈禱,讓他們看到一個比亞巴郎還遠大的景象:耶穌的面容轉變,衣服發光,梅瑟和厄里亞則在光耀中與祂談話。伯多祿很想停留在這這景像中,遂對耶穌說:「老師,我們在這裡真好!讓我們搭三個帳棚,一個為你,一個為梅瑟,一個為厄里亞。」(路932)不過,這景像不是今世可以把握的。兩位先知隨後便慢慢離開,留下來的只有耶穌和為祂作證的聲音:「這是我的愛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從祂!」(路935)自此門徒的生活起了很大的變化,從起初的貪生怕死,到後來的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

亞巴郎、保祿、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的經驗告訴我們,人雖然出自灰土,但灰土不是人的盡頭。在灰土以外還有一個世界,一個現世無法把握的世界。因此,人不單要當心通往人生的不同大路,也要留意通往天上那一條路。在那裡有新的法律精神,新的先知聲音,遠高於人對梅瑟和厄里亞的認識。在那裡也有光亮耀目的身軀等待我們,遠比出於灰土的軀體來得皎潔。在那裡最後的主宰並不是人,也不是死亡,而是天主的聖言,人只能學習聆聽和服從。

因此,四旬期再次要求我們,不要將眼光只放在現世可掌握的事物上,也不要以為守住通往人生的不同大路,便可以安枕無憂。眼光若離不開眼前的事物,人生便無能力突破歷史的限制,也不曉得通往天上的大路。

四旬期的意義不在於怎樣努力去堵塞自己的缺點,而在於再次發現自己封閉的眼光和心靈,從而願意轉化。幾時人發現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還有一條無法堵塞的通道,一個無法實現的夢想,那便是四旬期的精神,轉化的開始。或許這就是保祿致書給斐理伯團體,即他所懷念的弟兄,他的喜樂和他的冠冕的原因:「可愛的諸位,你們應屹立在主內。」(斐41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