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天主的名字

虔誠的教友邀請一位無信仰的朋友進入他的家中用餐。飯前祈禱才結束,無信仰的朋友便出言不遜,對天主的聖名大大批評了一番。這位虔誠的教友一聽便怒火中燒,當場就下逐客令,把這名褻瀆天主的人趕出家裡。晚禱的時候,天主對這位教友說:「那個人詛咒辱罵我已經三十年了,而我每天照樣讓他吃飽,沒讓他捱餓,你竟然連一餐飯都忍受不了!」

丙年主日講道

四旬期第三主日


有一次,梅瑟趕著羊到了曠野,遠遠看見有荊棘被火焚燒,卻沒有燒毀。當他走近觀看時,天主從荊棘叢中叫他,他答說:「我在這裡。」天主說:「不要走近這邊!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佔的地方是聖地。」又說:「我是你祖先的天主,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出3:4-6)然而,梅瑟仍有所猶疑,便對天主說:「當我去告訴以色列人說:『你們祖先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的時候』,他們必會問我:『祂叫甚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甚麼呢?」天主對梅瑟說:「我是自有者。」(出3:13-14)「這是我的名字,直到永遠;這是我的稱號,直到萬世。」(出3:15

天主稱自己為「自有者」,究竟這個名字有甚麼意思?聖經學家認為應從愛的角度去闡釋,因為希伯來人對天主的理解並不是通過哲學的思辯,而是盟約的體味。天主在盟約中所流露的不是雙邊的互惠互利,而是單邊的忠信與慈愛。無論人如何失信背約,天主對自己的許諾始終如一,不離不棄。天主其實有千萬個理由向人討回公道,然而,祂的忠信依然不變。昔日如是,今日如是,將來亦如是。所以,當天主來向梅瑟透露自己的名字前,祂讓梅瑟想起自己就是他祖先的天主,也將是他後裔的天主。「自有者」意思是指天主從起初就與人同在,直到永遠。

這樣忠信的天主,的確是令人難以想像,難怪福音中曾經有人把加里肋亞人的事,即比拉多把他們的血,與他們的祭品攙和在一起的事,(路13:1)以及史羅亞塔倒下而壓死十八人的不幸,(路13:4)聯想到天主的懲罰。耶穌卻指出,這些人的不幸與他們的善惡並無內在關係。面對人的忘恩負義,天主無意拿他們去修理一下,消消心中的不滿。那麼,天主為甚麼要讓人執迷不悟呢?相信除了愛以外,實在沒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釋。為此,耶穌繼續以無花果樹的比喻說明天主的名字。有一個人在自己的葡萄園裡,種了一棵無花果樹,目的當然是收取無花果。不過,主人三年來都收不到果實,便吩咐園丁把它砍掉。園丁回答主人說:「主人,再留它一年罷!」(路13:6-9

天主的名字,其實是邀請我們從自身的存在,反思天主的仁慈。當人回望自己的過去,發現自己縱有不忠不善,天主仍然保守了自己,有誰不會發出共鳴:「上主,你若細察我的罪辜,我主,有誰還能站立得住?可是,你以寬恕為懷,令人對你起敬起畏。」(詠130:3-4

不過,「自有者」亦可以從哲學的角度去理解。由教父時代開始,教會宣認天主是一切存有的根源,宇宙萬物都是出於祂,並賴祂而存在。換句話說,人並不是自己生命的根源,他的存在基本上是被動的。若天主不願意,人根本就不會存在,人存在的事實已說明天主的單邊意願。天主使人存在的目的,是要與人分享祂的「有」。

天主的「有」,亦即天主的忠信。人縱是不忠不善,始終無法否定自己存在的事實,幾時人坦露在天主面前,便會發現「有」的本性。在法國皇帝拿破侖領兵的日子,如果有士兵無故開小差或陣前逃走,抓到後便會在翌日的早餐時處決。有一次,一個只有十七歲的年青士兵,因看見幾個同伴戰死沙場,心慌之下便逃走了。最後,他還是被抓著,準備翌日早餐時送去行刑。剛巧拿破侖的御廚就是這個青年的母親,她便走到拿破侖面前為兒子求情。最後,拿破侖命令她退下去,並對她說:「婦人,你的兒子是罪有應得的。」那廚子回答說:「我明白我的兒子是罪有應得,不然的話,我便用不著來求你格外開恩了。」廚子的一番話教拿破侖再次深思自己的決定。

的確,如果不是破格施惠,那便談不上仁慈;如果不是無償餽贈,那便算不上禮物。人除非明白本身並無必然存在的理由,否則不會欣賞生命是一份禮物,存在是出於天主的恩惠。此刻你是否像梅瑟一樣,赫然發現自己站立的地方,原來是聖地?「不要走近這邊!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