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兩兄弟

有一次,兩兄弟到神父處尋求靈修指引。他們對神父說:「我們犯了罪,感到良心的指責。我們該做甚麼才能得到內心平安呢?」神父回答說:「你們可以告訴我犯了甚麼罪嗎?」弟弟說:「我犯了很多大罪。」「你呢?」神父問哥哥。他回答說:「我也犯了罪,不過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過失。」神父想了一會,便對他們說:「你們為自己所犯的每一件錯事,拿一塊相應的石頭回來。」兩兄弟便照神父的指示去做。回來的時候,弟弟蹣跚地背著一大袋又重又大的石頭,哥哥則輕鬆地拿著一小袋碎石。神父看過後,又對他們說:「你們現在將這些石頭放回原處!」由於石頭實在太重,弟弟對每一塊石頭的位置都很深刻,但哥哥則無法記起碎石是從那裡來的,因為它們看起來好像沒有分別。最後,神父對哥哥說:「罪就像石頭。你弟弟犯的罪雖然大,壓得良心也沈重,不過,當他真心悔改時,內心的平安和喜樂就像如釋重負。反之,你犯的罪雖然輕,不安的感覺也相對少,結果,無關痛癢的感覺使你停留在罪惡中也不自知。」

丙年主日講道

四旬期第四主日


在一次候洗者的避靜中,我將參加者分成小組,邀請他們分享浪子回頭的比喻。之後我問他們:「你對比喻中的父親、大兒子和小兒子,那一個印像最深刻?」結果一如所料,差不多全部參加者認為父親的角色最難忘。為甚麼?因為他是一位「非典型」的父親。

故事中的父親有兩個兒子。一開始小兒子便對父親說:「請把我應得的一分家產給我罷!」(路15:12)在當時尊重長輩的文化傳統裡,要求父親分家產,無異於希望父親快死,小兒子這句大逆不道的說話如何傷透父親的心,實在可想而知。然而,父親沒有大發雷霆,也沒有跟他斷絕父子關係,遂在傷痛中把家產給他分了。之後,小兒子甚至收拾一切,離家遠走。面對一個這樣決絕的兒子,除了在愛中盼望他早日回頭外,父親似乎一無所能。

父親的愛並未因小兒子的離家而告一段落,更感人的一幕發生在他回頭的煞那。小兒子在外面荒淫度日,耗費資財,當他把所有的都揮霍盡了以後,最後淪為一個放豬人。為猶太人來說,豬是不潔的食物,放豬是非常低賤的工作。然而,就在這潦倒的時候,小兒子發現父親在自己內心的呼喚:「你是我的愛子!」他遂起身,開始歸家旅程。在路上,他預備了向父親道歉的說話,也準備接受他的懲罰:「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作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你的一個傭工罷!」(路15:18-19)怎知,當父親看見小兒子歸來,他不但熱情地擁抱他,親吻他,還吩咐僕人預備盛宴,慶祝一番。在父親的眼中,小兒子過去所犯的一切都不重要,最重要是他終於回到屬於自己的家。

故事裡的大兒子雖然留在父親身邊,也沒有要求分家產,其實他也是一個離家的浪子。當他從田間回來,知道父親為小兒子無羔歸來而設宴慶祝,他就生氣不肯進去。他對父親說:「你看,這些年來我服事你,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而你從未給過我一隻小山羊,讓我同我的朋友歡宴;但你這個兒子同娼妓們耗盡了你的財產,他一回來,你倒為他宰了那隻肥牛犢。」(路15:29-30

大兒子這番話,充份流露了他離家之遠。首先,他沒有稱父親為父親,在他的眼中,父親是一個「你」,一個毫無關係,毫無感情的陌生人。他也不承認自己的弟弟,在他心目中,弟弟是人家的兒子。所以他對父親說:「你這個兒子!」那麼,大兒子怎樣看自己呢?若這裡不是家又是甚麼呢?原來他一直看自己是僕人,視這個家為一個滿全責任的地方。因此,他無法理解自己多年來辛勤的工作,為甚麼待遇反而不及這個大逆不道的弟弟,他亦不珍惜父親與自己的關係。最後,父親提醒他:「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

盧雲神父在他的「浪子回頭」一書中,曾經以小兒子、大兒子和父親來分享他靈修旅程的三個不同階段。「小兒子」經不起外面生活的吸引,決意要拿著父親的家產,離家遠走,自力更生,就像人拿著天主給自己的禮物、健康、智慧、情感,沉迷於歛聚財富權力、獲取高位讚賞、花天酒地、滿足肉體、愛慾不分。我們以為擁有這些滿足和成就,就不需要天主。怎知,大逆不道的後果是健康、智慧、情感消耗淨盡,也無法找到無條件的愛。為盧雲來說,幾時我們在不該找的地方尋找無條件的愛,我們便是遠走他方的浪子。

「大兒子」是指人雖然留在家裡,卻已經迷失,他的迷失有時是不容易辨識的。大兒子做的畢竟是正事:順服、盡責、守規矩、辛勤工作。大家尊敬他、仰慕他、讚美他,並以他作家庭的模範。可是撞見父親為小兒子回頭而欣喜,一股忿恨、驕橫、冷酷、自私便揭然形諸於外。我們是否意識這個隱藏的「大兒子」?當我們高呼公義的時候,是否同時感到內心竟然有這麼大的恨意?教會團體是一個「聖徒」的團體,為甚麼中間竟然有這麼多的批評、譴責和偏執?那些盡力逃避罪的,為甚麼同時懷著這麼多冰封的忿怒?

「父親」就是我們的家。無論是「小兒子」或「大兒子」,我們歸家的路就是要成為父親,一位迎接子女回家,不質問他們任何問題、不求任何回報的父親。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