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枯木逢春

一個素以聖潔自居的隱士一日途經城外,離遠看見一個人坐在河邊飲泣。走近的時候,隱士認出那人就是惡名昭著的強盜。未及急步離開,那人已跑上來,附伏在他的腳前,承認自己一切的罪過,並誠心祈求寬恕。隱士聽過他的滔天大罪,便驕傲地向他說:「你希望獲得寬恕嗎?我看乾枯的木杖長出玫瑰花,比你獲得公義天主的寬恕更容易!」隱士說完便轉身走了,留下那人在絕望的邊緣掙扎。當隱士走了不遠,他手中的木杖便在地上生根,無論他怎樣用力,也無法把它拔出來。接著木杖長出新芽,還開滿玫瑰花。那時,隱士聽到一個聲音說:「乾枯的木杖長出玫瑰花,比慈愛的天主拒絕施恩與罪人還要來得容易!」

丙年主日講道

四旬期第五主日


故事中的隱士,一生努力潛修,痛恨犯罪,的確很難想像罪惡可以如此輕易得到寬恕。他對強盜的一番話,看似無情,但卻不無道理。如果罪人可以輕易得到天主的寬恕,那麼公義何在呢?人還有需要努力行善避惡嗎?隱士潛修多年,然而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他守正不訶,無疑是一個值得稱讚的人。不過,一枝長出玫瑰的木杖,讓他發現天主的慈愛,遠遠超出了他的理解和期待。

保祿原本也是一個追求正義,疾惡如仇的人。不過,迂迴的靈修旅程,使他的人生價值和目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前他認為成義是透過守法,所以他不單潔身自好,努力在法律面前成為一個無暇可指的人;他也憎恨那些不守法律的人,甚至以無比的熱忱去打擊他們。但是,明白了天主的寬仁後,保祿一改以往的法律主義:「為了他,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為結合於祂,並非藉我因守法律獲得正義。」(斐3:8-9)他深深覺悟人是藉由於信仰基督而獲得正義,即出於天主而本於信德的正義。(斐3:9

相信正義出於天主而非自身努力,是否意味人在修德路上可以不思進取?保祿進一步說明,他不但沒有因此而鬆懈,反而比以前更積極,更熱心:「我並不是說:我已經達到這目標,或已成為成全的人;我只顧向前跑,看看是否也能奪得,因為基督耶穌已奪得了我。弟兄們,我並不以為我已經奪得,我只顧一件事,即忘盡我背後的,只向在我前面的奔馳,為達到目標,為爭取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召我向上爭取的獎品。」(斐3:12-14

能夠像保祿一樣覺悟的人不多,一般人總喜歡將精力錯置。我們戰戰競競,不單為美滿的人生,更為天堂的福樂而籌算,殊不知天主的邏輯與人的想法不同。我們以為付出的與收獲的成正比,在心裡判斷或輕視未盡全力的人。當自己跌倒時,我們便自責內咎,無法面對內心殘酷的指控。我們認為無條件寬恕並不合理,也不容易壓抑內心的憤憤不平。

當我們發現身邊或內心有人犯了奸淫,我們想拿起石頭砸死他嗎?你認為這些人應接受甚麼懲罰才算合理?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罷!」(若8:7)當我們經常以審判者自居去懲奸警惡的時候,耶穌卻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罷,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若8:11

天主的邏輯的確令人費解。為甚麼寬恕會來得這麼容易?人的努力,又會如同廢物?其實,這正是聖經預言的一條新路,一條在怒潮中開闢的新途徑。天主曾藉依撒意亞先知的口說過:「看啊!我要行一件新事,如今即要發生,你們不知道嗎?」(依43:18)為此,聖詠的作者回應說:「上主為我們行了奇事,我們滿心歡喜。」(詠126:3

耶穌基督便是通往天主的新路,祂對人的罪惡沒有視而不見,對人的努力也不是毫不欣賞。不過,祂要帶領罪人由黑暗進入天主的光明,從死亡進入復活的生命。光明和生命都是天主的禮物,是天主無條件的贈與,這是耳所未聞,眼所未見的新事物。寬仁的天主不看人是否潔身自好或無暇可指,而是看人是否以赤子之心完全信靠祂。

無論故事中的隱士,或福音中犯奸淫時被抓著的罪婦,當站立在祂面前時,赫然發現彼此原來是如此接近。罪婦在天主面前充滿感恩、驚訝和默默無語;隱士則放下臉上的崩緊、高傲的心態,凝視天主的慈祥。聖女大德蘭在教會內雖是公認的聖德表表者,不過,她堅持在死亡時,如果能夠不是憑自己的努力,而是靠天主的無限仁慈面對審判,那便是她最大的安慰。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