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
點石成金 有一個人在海邊檢到一個魔瓶,瓶子裡頭的精靈可以幫助他實現一個願望。「告訴我,你要甚麼願望?」精靈說道:「我可以幫助你實現。」這人眼睛一亮,連想都不想就說:「我想成為一個能點石成金的人,只要我碰到甚麼,那東西就立刻變成黃金。」「這不太好吧!」精靈說道:「你最好多考慮一下。」「我不用再考慮啦!」他不耐煩地說道。不久,他興奮地發現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他不禁高呼:「以後我就是全世界最有錢的人啦!」可是兩天以後,他兩腿發軟地到精靈面前求道:「我可不可不要這個願望了?每次我把飯拿到嘴巴前,它就立刻變成黃金,我已經兩天沒吃飯了。」他痛苦地說道。 |
丙年主日講道 基督苦難主日 (聖枝主日) |
一九九一年菲律賓教會召開了第二屆全體大會。經過幾天的反省和商議,大會發表了聲明,指出菲律賓教會的信仰過於聖事化。與會者承認,表面上教會的禮儀活動很活躍,但信友並沒有將聖事的意義實踐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上。就內容而言,聲明其實沒有甚麼特別,類似的問題普遍存在教會的群體中,與別不同的,就是菲律賓教會勇於面對事實,並提出補救的方案。文件建議教會團體應重溫耶穌的生平,再次活出祂的感染力。那麼,耶穌的感染力在那裡?是祂點石成金的奇蹟?抑或是祂鍥而不捨的忠信見證?
福音有關耶穌的歷史資料不多,綜合起來,基本上是一幅由苦難與光榮、服務與王權交織而成的圖畫。祂是天主子,卻甘願俯就成為人;祂有能力點石成金,逢凶化吉,卻甘願默默承受人生的無奈與限制。在耶路撒冷短短一週發生的事,足以指出耶穌一生的矛盾和掙扎。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受到群眾沿途歡呼喝采。他們寄望耶穌就是那位大能的君王,以奇蹟解決他們的問題。群眾點石成金的要求,耶穌完全諒解。然而,黃金外表雖然閃耀,內裡卻不能養活生命,祂最終沒有按群眾的願望而自立為王。眼見一個替門徒洗腳的師傅、一個被士兵戲弄的君王,群眾的希望徹底幻滅。他們無法接受耶穌的軟弱無能,繼而因愛成恨,把祂擯棄出賣,並以十字架的死刑徹底否定祂。
在耶穌心目中,進入耶路撒冷,目的是貫徹天主對人的忠信,並勇敢接受使命的後果。無論人如何心硬拒絕,天主也不會撤回自己的許諾;縱使人要從根本拒絕祂,殺害祂,也無法動搖天主的決意。在最後晚餐中,耶穌以餅酒寓意自己的命運,祂預見自己要像餅一樣被劈開成為食糧,像酒一樣被傾流成為飲品。然而,苦難不是故事的終結,耶穌藉著復活顯示了天主的大能,彰顯了祂對人的不離不棄。祂的忠信,連死亡也不能否定。為此,祂的苦難看似失敗,實際是滋養生命的食糧和動力。
進入耶路撒冷是耶穌一生的縮影,也是教會持續的旅程。面向耶路撒冷,教會不斷經驗耶穌當年的矛盾和掙扎。一方面點石成金是人的基本願望,有誰不希望教會的發展事事順遂,在人數和財富上不斷增長,在使命和工作上不斷成就?不過,耶穌在耶路撒冷的經驗告訴我們,這一切並不是點石成金得來的。莊嚴的禮儀、耀眼的聖殿、柔揚的聖詩,只能給人表面而短暫的宗教亢奮。當一切回歸現實時,又有甚麼支持我們去繼續上路呢?
另一方面,有誰不設法逃避生命的挫敗、肉身的苦痛?人的本能是盡一切努力捨難取易,趨吉避凶。其實,只要耶穌願意,祂有很多機會逃避耶路撒冷的痛苦,但為了見證天主的忠信,祂心甘情願地接受眼前的一切。沒有人刻意選擇失敗和痛苦,耶穌也不例外。不過,幾時失敗和痛苦在生命中無可逃避時,苦難便成為人成長和跨越的動力,一個充滿愛和感染力的標記。
祈禱生活也是一個進入耶路撒冷的旅程。我們很希望將健康、成功、順利等意向放在祈禱中,也希望天主能俯聽悅納。雖然理智上向天主開放,但心理上總希望願望實現,有時甚至希望奇蹟般實現。但是,正如快餐食物並不一定對身體有益,天主知道點石成金對我們的成長沒有幫助,祂反而給我們粗糙的天然食品,讓我們的生命得到健康的滋養。天然食品口感不佳,亦沒有令人垂涎欲滴的色香味,但持之以恆,嚼之以味,定會發現對身體健康的效益。
有沒有經驗過祈禱生活中枯燥的階段?有沒有想過放棄祈禱生活?瞭解耶穌為甚麼要進入耶路撒冷,我們自會明白,無須逃避祈禱中枯燥乏味的經驗。只要持之以恆,一份更深邃的平安和喜樂便會在內心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