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
金錢的蒙蔽 在猶太人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一個擁有無數錢財的吝嗇鬼去他的拉比那兒乞求祝福。拉比讓他站在窗前,讓他看外面的街上,問他看到了甚麼,他說:「人們。」拉比又把一面鏡子放在他面前,問他看到了甚麼,他說:「我自己。」拉比解釋說,窗戶和鏡子都是玻璃做的,但鏡子鍍了一層銀子。單純的玻璃讓我們看到別人,而鍍上銀子的玻璃只能讓我們看到自己。 |
丙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六主日 |
若果將路加和瑪竇的山中聖訓作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兩者存在不少差異。首先,在地點方面,路加的記載不是發生在山上,而是在山下的一塊平地上。他的用意,不少釋經學家認為,是要突顯天主願意與社會低下層同行,與他們一起面對貧窮、困苦和迫害。內容方面,路加強調貧窮的是有福的;現今饑餓的是有福的;現今哭泣的是有福的;現今因人子的原故而遭人惱恨和棄絕的是有福的。他沒有好像瑪竇一樣,提到另外四端真福。
路加的記載有別於瑪竇,主要是前者的寫作對象是外邦人,後者是猶太人。當時外邦人普遍是社會的貧苦階層,甚至出身奴隸家庭。在社會大眾對教會團體仍存有不少誤解和抗拒的情況下,接受信仰不獨沒有改善這些外邦人的處境,有時甚至為他們帶來更甚的迫害和不公平待遇。所以,當路加強調貧窮、饑餓、哭泣和迫害都是有福的時候,讀者很自然聯想,他的目的是為安慰和鼓勵那些水深火熱中的信眾。不過,為甚麼路加要反過來指責富有的是有禍的;飽飫的是有禍的;歡笑的是有禍的;受眾人誇讚的是有禍的?難道貧窮與富有、饑餓與飽飫、哭泣與歡笑、迫害與誇讚是勢不兩立,非黑即白的?窮人的福是否一定要建築在富人的禍上?難道人的生活不應追求富足溫飽,歡笑喜樂,成功自信?
當路加說貧窮的是有福的,富有的是有禍的,他無意祝賀那些生活拮据、三餐不繼、或指責那些豐衣足食、生活無憂的人。他所說的貧窮與富有,其實是相對於心靈的開放,而不是物質的擁有。貧窮的就是那些明白自己一無所、全心依賴天主的人;富有的就是那些仗恃所有、自視過高、眼中再無他人的人。雖然很多時物質上的貧窮會激發人對天主的信賴,富裕的生活容易使人自滿自足,但兩者並無絕對的內在關係,真正的分別是人有沒有虛心認識自己。
為耶肋米亞先知來說,貧窮和富有,就像一棵栽在水邊的樹木(耶17:8)和一株在曠野中的檉柳(耶17:6)。栽在水邊的樹木就是那些「信賴上主,以上主作依靠的人,是可祝福的。」(耶17:7)曠野中的檉柳就是「信賴世人,以血肉的人為自己的臂膊,決心遠離上主的人,是可咒罵的!」(耶17:5)兩者的分別是前者依賴天主,後者依賴世人。凡依賴天主的,就像「生根河畔,不怕炎熱的侵襲,枝葉茂盛,不愁旱年,不斷結果。」(耶17:8)反之,凡依賴世人的,好像住在曠野乾燥處,滿含鹽質無人居住之地,即使幸福來到,一點也不覺察。(耶17:6)
保祿宗徒經歷了人生的尋尋覓覓,終於明白甚麼是真正的福樂。凡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盡頭,並且承認復活基督所帶來的轉化,才是人生命的力量和終向,那便是真正的福樂。如果基督沒有復活,為保祿來說,我們的信仰便是假的,我們還是在罪惡中。(格前15:17)
的確,如果人死後沒有復活,世間沒有超越的主宰,貧窮、饑餓、哭泣、迫害便沒有意思,我們的一切信仰行動和語言,也只會變成空洞的符號。今天三篇讀經都不約而同指出,貧窮、饑餓、哭泣、迫害是有福,不是因為這些人間疾苦,本身有甚麼價值。不過,為依賴天主的人,貧窮是讓自己的有限,成為天主施展無限的工具;讓有死的人性肉身,成為揭示復活光榮的身體。
基督徒真正的富足,不在於他擁有多少,而在於他能讓天主使用多少。眾所周知,聖女小德蘭,是一個體弱多病的女孩;德蘭修女是一個一無所有的老人家。按世人的標準,她們都是微不足道,然而,天主在她們身上工作所產生的成果,卻是難以估量的。今天,基督徒要宣揚的不是那合乎我們需要和計劃的天主,而是要把我們的需要和期待向天主開放。富有、飽飫、歡笑、稱譽當然不是壞事,但幾時這些價值的追求使我們無法再被天主使用,那便是本末倒置。
要明白貧窮、饑餓、哭泣、迫害是有福,除非我們清楚明白自己是誰?為甚麼我們生在世上?人生的目的和終向又在那裡?或者寧可甘於在世人眼前微不足道,也要讓復活基督的生命彰顯在我們身上,否則神貧、貞潔、聽命等生活方式並不值得嚮往。願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像瑪利亞的祈禱一樣:「我的靈魂讚頌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因為他垂顧了他婢女的卑微,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因為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他的名字就是聖的。」(路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