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寬恕得著自由

「超越傷痛的唯一辦法,就是去原諒傷害你的人。」神父規勸一個剛失戀的年輕人。「就這樣,未免太便宜她了?」神父反問:「你真的相信,自己氣得愈久,對她的折磨愈厲害?」「至少我不會讓她好過。」「假如你想提一袋垃圾給對方,是誰一路上聞著垃圾的臭味?是你,不是嗎?」神父說。「緊握著憤恨不放,就像自己扛著臭垃圾,卻期望熏死別人一樣,這不是可笑嗎?」

丙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七主日


「應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惱恨你們的人;應祝福詛咒你們的人,為毀謗你們的仇人祈禱。」(路6:27-28)耶穌愛仇的精神,無論理性上你多認同,實踐起來你都會發現有心無力。對曾經傷害或惱恨自己的人,人的本能反應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怎會是以德報怨?縱然不作報復,那刻骨銘心的傷痛也不能輕易忘懷;縱然不加追討,那無法填補的虧欠也不會一筆勾銷。耶穌愛仇的理想,給人的印象總是曲高和寡,相反本性,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達到的。

耶穌跟我們一樣也曾被惱恨,祂完全明白被傷害的心境。祂教我們愛仇,目的不是叫我們逃避或否認內心的瘡疤;反之,祂希望撫順我們的憤怒和怨恨,免得心靈無了期被傷害下去。一個緊握著仇恨的人,往往自以為是強者,殊不知是一個甘願讓仇恨繼續主宰自己情緒,讓怨憤繼續切割自己心靈的弱者。試想想,當自己心懷憤恨的時候,痛苦的是對方嗎?折磨的是對方嗎?無論對方是否好過,自己的情緒已因憤恨而受到困擾,行動受到牽制,血壓因此而上升,甚至健康受到危害。因此,愛仇並不是高超的理想,而是人生的智慧。唯有愛仇,我們才能從仇恨憤怒的陰影中釋放出來,讓自己的心靈重獲自由。

撒烏耳為王時,達味帶領以色列人馳騁沙場,攻城掠地,屢立奇功。彪炳的戰績除了為他帶來民眾的擁戴外,也埋下了功高蓋主的殺機。果然,撒烏耳密謀殺害達味,好解除心腹大患。達味被迫遠走他方,逃避撒烏耳的追殺。在追殺的過程中,達味有兩次復仇的機會,其中一次發生在曠野。當時撒烏耳和三千精兵在路旁紮營,達味得到情報,漏夜潛入撒烏耳的軍營,發現撒烏耳和他的士兵正在熟睡。達味看見撒烏耳的槍插在頭旁的地上,本可以輕易一槍殺死他,報卻追殺之仇。不過,達味沒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也沒有讓仇恨纏繞下去。他靜靜地拿了撒烏耳的槍和水壺跑到對面的山上高聲呼叫,表明自己的寬恕。(撒上26:1-12

達味說不上是一個無暇可指的聖人,他可以為了貪戀下屬烏黎雅的妻子,不惜陷害忠良,派烏黎雅到戰事最激烈的前線,然後,在他後邊撤退,讓他受攻擊陣亡。(撒下11:15)連年的征戰,也為他樹立不少仇敵。不過,達味充滿人生的智慧,他明白愛仇才是化解敵人的最佳方法。唯有愛仇,才是打破怨怨相報的出路。事實上,作為以色列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王,達味的成功,完全是因為他沒有把自己的自由交在仇恨手中。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確是人之常情,但那並不是人性的全部。保祿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我們:「屬神的不是在先,而是屬生靈的,然後才是屬神的。第一個人出於地,屬於土,第二個人出於天。」(格前15:46-47)如果人性只屬於土,屬於生靈,那麼,人當然無法逃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定律。不過,因著耶穌這位最後的亞當,人不單出於地,屬於土,也屬於神。祂的降生成人,向我們揭示了人性屬神的幅度。愛仇不獨沒有相反人性,反而使人性達至滿全。人幾時緊握仇恨,其實是不願離開人性的局限和束縛。人幾時愛仇,表面上是放棄報復,給對方便宜,其實是讓自己從那沒完沒了的人性荒謬中釋放出來。

或許你對愛仇仍有所保留,寧願接受仇恨的折磨,也不願放棄手中掌握的一切。又或許你認為愛仇實在太冒險,寧願滿足於人性的有限,也不願向未知的將來跨出一步。不過,達味、保祿和耶穌的經驗都可以為我們作證,我們毋須為愛仇這高超的理想而嚇怕,也不必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退縮,因為天主的回報,往往超出我們的奉獻。「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受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以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裡。」(路6:36-38

有一次有人問印度靈修大師戴邁樂神父:「死了以後,你最喜歡你的墓碑上寫甚麼?」他說:「很久以前,我喜歡上面寫著<這是一個聖人>。近來,我則喜歡看到<這是一個好人>。不過,現在我最喜歡上面寫著<這是一個心靈自由的人>。」的確,人如果沒有心靈的自由,修德成聖又從何說起呢?相信這是戴神父多年靈修旅程的心得。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