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六主日

朝夕相隨
陳日君主教

(丙年主日講道)
信賴天主抑或信賴自己?


本主日的福音取自路加記載的真福道理。常年期第四主日甲年的福音是瑪竇記載的真福道理。我們再把這兩個版本比較一下。

有聖經學家說,穌講的真福道理本是一個「宣告」:天國已來臨,它是為貧窮、饑餓、悲傷的人;既然人人都是貧窮、饑餓、悲傷的人,那末天國為大家來臨了。

真福的道理宣告事實,正如耶穌對那些若翰派來的人說:「你們去把你們所見所聞的報告給若翰:瞎子看見,瘸子行走,癩病人得了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苦人得了喜訊。」(瑪十一:4-5)或如祂在納匝肋會堂說依撒意亞的預言已經應驗:「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壓迫者獲得自由……」(路四:18-19)

真福道理本是一個喜訊,宣告事實,不要求甚麼,不提出甚麼條件。在這原初的材料上瑪竇和路加都「加了工」,按各自的編輯方向,指出真福道理裡的某些含意。

瑪竇福音強調的是倫理、神修的層面:人要得真福、入天國就應該追求福音的新價值。在他筆下貧窮成了神貧,饑餓成了慕義如饑似渴,受迫害是為義而受迫害……他還加上溫良、憐憫等美德。

這樣不是對救恩加上了一些要求,一些條件嗎?其實未必。救恩已白白為眾人來到,但窮人還是要自認貧窮,接納貧窮,救恩才能生效;自以為是健康的人,醫生也幫不了他。

再想深一層:人能自認貧窮、接納貧窮也已是救恩的功效,是救恩的果實。從這果實我們可以看到救恩已臨在,神貧、謙遜、忍耐、憐憫都是天國已來臨的標誌。

路加福音強調的是真福的社會幅度及末世幅度。初期教會的團體裡窮人居多數,路加指出窮人(在社會上沒有錢財、沒有勢力的人)正是天國的優先對象。這當然符合耶穌說的富人難進天國(瑪十九:23、24)(谷十:23-25)(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路十六:19-25)。天國雖已為眾人來到,但還未圓滿地實現,社會上弱勢的人更有希望取得它。

路加在四個「有福」後也列出四個「有禍」,幾乎把人類一分為二:貧窮的、富有的。

教會沒有把瑪竇和路加的兩個觀點對立起來。實質的貧窮並不是進入天國的保證,但確實是一條更穩妥的道路,路加福音十二章:12-31有很好的解釋。

本主日的讀經一及答唱詠(聖詠一)也正幫助我們了解貧窮與天國的關係。貧窮本身未必有甚麼神跡性的功效,但富有的人確實會面對一個大誘惑:把信心放在自己的錢財上。貧窮的人更容易把信心放在天主身上,信賴自己或信賴天主。這才是兩者天大的分別。

把信心放在錢財上是愚蠢的。錢財根本不能解決人生的大問題,錢財使人心硬,貪得無厭。自從本港巨商和北大爺訂立了那絕不神聖的盟約後,社會變得愈來愈冷漠無情,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

如果人把信心放在天主身上,那末不論富有或貧窮,他都會像種在溪畔的樹:「按時結果、枝葉常青」。基督的復活(讀經二)就是這信心的基礎,在基督身上我們的復活,我們的永生已經開始了。


© Copyright Bishop Joseph Zen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