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 2008年度
第二學期   # 24
2008年3月15日
   「信仰與理性」通諭     【 2007畢業生•霍家興 Eric Fok 】

本人畢業後,如我在畢業禮上所呼諭各位一樣,開始了一些有關倫理的研究,接觸到有關的哲學上的探討,赫然發覺我們是非常幸福。我相信各位師弟師妹在上宗一信理神學時,要讀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信仰與理性」通諭,很可能會覺得非常艱深;又或者知道這樣的艱深,便把這通諭放在一旁;我又相信有師弟師妹真的要讀時,像我以前一樣看頭看尾便算了數。

本人誠心向各位師弟師妹真心說一句話:如果是這樣,你們錯過了本人認為是天主教教會之博大清深之一處。我現在真的領略到使我們的教會及教宗的智慧的天主聖言之保存者、天主聖神之默感者,是何等超人。相比起我們中國五千年之傳統,只是主內的一點智慧而已。這通諭應該是由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去執筆(或領導群雄主教去執筆),由當時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批准,以他的名義向世界各地各位主教發出的。這通諭之博大清深之處:是很簡單地,精確地把人類知識的極限外的無可能知道的,用我們可以明白的哲學家所用的方法帶回極限內,連成起來,即由我們所能知的,到我們所不能知的,實在非常奇妙。我們覺得異常艱深是對的,因為我們不是主教,只是信徒而已。

我寫這篇小品是在這過程中,看到在哲學上,有很多很多的哲學家,在倫理方面之多方理論,而沒帶出一套完整的倫理理論,在無論任何動機、情況、時間、人物、地點都正確。他們的理論只能是在某一方面有效,但也不是完全的理論,別的哲學家便在這方面大做文章,列舉那些地方不善,群起而攻之。這就是「信仰與理性」所說因為只用人的智慧,不在主基督內,沒有天主聖神的光照,是不能找到智慧自己:主耶穌基督。他們的理論只是適用於特別情況,而不是蔡神父所說的「放之四海皆準」。當然這篇話,不能跟不在主基督內的哲學家們說。他們會把我們大罵一頓。他們更說我們的理論只是Voluntarism唯意志論 ,只是我們自我意志中接受有些東西是比自己理性更高,而把不知的都歸吝到這東西而放棄自主矣。但我們在主基督內 很清楚知道自己知道什麼,而「信仰與理性」把這點寫得很清楚。

我向各位用左腦多於右腦的宗四師弟師妹推薦,在總考時不要放棄這條必考題目,而以背書背得比較熟的或較淺易的題目代替,你不知你失卻多少恩寵。


   戊子年新春燈謎(三)  

17. 第一位為主殉道的宗徒是誰?
18. 據馬爾谷福音所載,耶穌曾說:褻瀆了誰,罪惡不得赦免?
19. 據路加福音所載,那位女先知在聖殿遇見嬰孩耶穌?
20. 據福音記載,耶穌帶?那三個門徒上了一座高山,顯聖容給他們?
21. 那篇是最短的聖詠?
22. 那篇是最長的聖詠?
23. 新約經書中唯一的先知書。
24. 那位先知曾吞下書卷?

上期答案:
  8.  西默盎(路2:28-30)「西默盎就雙臂接過衪來,讚美天主說:『主啊! 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因為我親眼看 見了你的救援。』」
  9.  耶穌(若6:12-13)「他們吃飽以後,耶穌向門徒說:『把剩下的碎塊收集起來,免得糟蹋了。』他們就把人吃後所剩的五個大麥餅的碎塊,收集起來,裝滿了十二筐。」
10. 淡水魚(來自加里肋亞湖)
11. 2008年1月30日晚上7時公佈。(教廷新聞室.香港時間)
12. 四首(依42:1-9;依49:1-9(a);依50:4-11;依52:13-53:12)
13. 73本(舊約46本、新約27本)
14. 弟茂德
15. 創世紀、出谷紀、肋未紀、戶籍紀和申命紀

   其他事項

祈禱閣

請為最近受流感肆虐的都市祈禱,求上主啟發政府官員的智慧,並助佑我們,注意個人的衛生,保持身體健康。我們以主基督的名懇求。亞孟。

編者的話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下星期便是復活節,聖週逾越節內,我們為主基督的死亡而痛悔哀傷,但我們亦為主基督的光榮復活所帶來的喜訊,歡呼期盼並準備迎按新天新地的來臨。

本牧笛出版的當日,相信有些同學仔都已經欣賞了電影<大象亞鈍救細界>,非常感謝宗三的Zita賜票,大家看後有何感想呢?而在這聖週逾越節和復活節,同學仔們有甚麼體會與反省呢?誠邀大家透過牧笛去分享生活的點滴,我們期待你的投稿呀!

注意事項

  1. <團體靈修日>
    請已報名參加4月5日團體靈修日的同學,於當日下午1:45集合於伯大尼北翼閘(步行入口)。
    伯大尼地址:香港薄扶林道139號。
    交通情況請參閱章貼於茶水房的海報,或向各班班長查詢。
    自行駕車的同學,若欲申請於露德聖母堂泊車,請先向班長登記。
    請同學於該天穿著輕便服裝,以及自備飲料。

  2. <牧民神學基礎>研習會三
    請已報名參加3月研習會的同學,謹記準時出席上課,上課時間:27-28/3(四、五)晚上7時至9時,及30-31/3(六、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