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 2010年度
# 1
2009年9月5日
   上主,我在這裡 ─ 神學生的召叫     【 宗四 燕語鈴聲 】

一年一度的退省於七月廿六日學期終結後舉行,在剛開始的司鐸聖召年中,讓各同學一起自我反省作為一個神學生的召叫。

退省的神師陳日君樞機在帶引我們進入這個主題時,指出天主對我們的召叫並非叫我們去做什麼,而是我們是什麼。我們姓什名誰? 做什麼工作? 住在何方? 這些都只是邊緣的描述。最基本的答案是我們是天主的肖像、天父的兒女、基督的第二、眾人的僕人。在各種不同的召叫中,最基本的就是我們有沒有去做天父的兒女,活出祂的肖像。所以我們要用信仰的眼光,去了解我們的身份和使命,就像象徵「鷹」的若望,不怕望著太陽,朝著陽光一直飛去。天主召叫我們直達於祂,因為我們的生命就是來自天主。

在聖經中,舊約和新約提到的重要人物,有著不同回應天主召叫的態度,如亞巴郎、梅瑟、達味等,雖然他們有很大的信德,但在回應天主的召叫時,他們也曾拒絕或表示能力有限。然而,天主的召叫往往遠超於人的想像,聖母就是服從天主旨意最佳的典範。而我們回應的態度又屬於那一位的類型呢? 又抑或是好像富少年一樣,雖然絡守十誡,卻不願捨棄自己所擁有的去跟隨耶穌。究竟是我們擁有了財富,還是被財富擁有了我們,被財富束縛而拒絕回應天主的召喚呢? 陳樞機讓我們好好地反省一下這個問題。

天主從永遠就已經召喚了我們,我們的存在、出生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因為父母不懂得家庭計劃,而是因為天主對我們的愛,因為天主愛我們,我們成為可愛的,當然也需要我們的合作。

大部份人在回應天主的召叫時,往往就是「留待」將來,「等待」完成自己的事情,自大地以為可以安排計劃自己的一切,定下個人一生的時間表。事實上,真正控制時間的,絕對不是我們卑微有限的能力可以做到的,人又怎能知道自己可以擁有多少的歲月呢! 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改變和腐朽,是一種無奈,現世的生命是短暫,唯有天主是永恆不變的。

要明白天主的召叫,就要通過祈禱,要培養獨處的時間,返到自己的內心去聆聽天主的說話。神恩是寶貴的,但需要辨別,要發掘自己的神恩,不要把它埋在地下,我們有著不同的神恩,去建設基督奧體的不同部份。

在一個鐘頭的個人反省時間中,靜靜地默想剛才陳樞機提出的內容,漸漸地感受著天主的愛,回味著祂給予我們的恩寵,不期然地祈禱時與天主契合,在寧靜中,細聽天主給我們的召喚。

退省日最後的一節,是陳樞機與同學們真情對話的時刻,即將畢業的師姐師兄們特別踴躍發問,因為他們很快便要完成四年的宗教學課程,畢業後如何能為教會服務,未來也有點兒茫然。陳樞機講述了教會的現況,讓大家考慮,其中亦建議我們可以為教授老師及神長們,整理筆記出版,將在學院所學習到的與人共享。我倆並沒有即時發問,心中卻反思,三年前毅然入讀宗教學,不是為了學位,更不是為了工作,身邊的朋友也曾問過我們為什麼要讀,我倆很欣然地回答:「有機會讀宗教學,是天主又一次不經意地給我們的恩寵。」

我倆願意隨時回應天主的召叫:「上主,我們在這裡。」


   編者的話     【 宗四 李彩燕 】

《牧笛》是宗教學部一份同學互相分享的刊物,作為神學學生的我們,其中需要學習和培養的,就是通過文章寫出有關自己在信仰上的經驗,所以,如果我們在這四年的學院生活中,從沒有在《牧笛》發表過一篇屬於自己的文章,可能會有一點點兒的遺憾。新的學年已開始了,希望同學們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和信仰生活的點點滴滴,慷慨地以文字與大家分享。同學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發自內心的詞彙,會為其他同學帶來共鳴、鼓勵和動力。如果文章可以觸動到別人的心,並廣傳出去,更可以成為福傳的種子。《牧笛》除了每週六派發給各位同學外,在我們學院的網頁、聖神修院畢業同學會的網頁和論盡神學的網頁,都可以找到它的影縱,所以,我們的筆墨所能影響的,除了學院的範圍內,更可能傳到不同的角落。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