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 2010年度
# 26
2010年4月10日
   「朝拜明供聖體」見證了我信仰的成長路     【 宗四 愛勵 思忠 】

約在六年多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黃靜儀修女。那時黃修女暫准離開所屬修會,在教區傷殘人士牧民中心工作,與身、心、靈破碎的人共同生活,並致力推展朝拜明供聖體敬禮。當時自己因家人患重病,內心忐忑憂慮,情緒陷入低潮,極需上主的幫助及慰藉;因此,便加入成為朝拜明供聖體的會員,每週定時往何文田牧民中心朝拜聖體。

黃修女認為在梵二後,朝拜聖體在教會內曾陷入低潮;但八十年代,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極力推崇朝拜聖體的敬禮。她經驗到聖體是降生奧蹟和十字架上犧牲的延續,不少聖人也鍾情於朝拜聖體。聖體使人有安全感,具備治療的能力,更為人開拓新天新地,使人(特別是心靈破碎的人)獲得力量、慰藉與支援。

在牧民中心內朝拜聖體,與在聖堂內朝拜聖體,經驗和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因我去朝拜聖體的時段比較早,通常在朝拜室內只有我自己一人,我視之為我與主相聚的私人時間及空間。凝視聖座內隱藏在麵餅中的主基督,與祂是如此近距離接觸,使我意識到祂真實的臨在,內心感覺十分平靜、安全與祥和。反省大半生對主的離棄與不忠,但祂仍對我不離不棄,使我事事順遂。此種靈修方式又給我勇氣面對自己的罪惡與懦弱,真心向主悔罪及謝恩,並祈求祂賜予力量改過遷善。原來人真的要擺脫自我中心、謙卑自下,才會有空間與機會,讓聖神在我內工作,把我轉化,以天主為我生活的終向。

朝拜聖體可以說是見證我信仰生命的成長。從前的我像主的羊棧中一隻走失了的羊,只顧專注於世俗事務,而把信仰失落。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即不堪一擊,痛苦掙扎;是主大能的手把我從苦痛中救出來,重燃我的信仰心火。第二年即參加了堂區的聖言宣讀會。藉著一個堂區舉辦的信仰課程,祂又領我到聖神修院那青青的草地上,接受信仰的培育和灌溉,使我認清人生的目標和意義。

回想起來,痛苦是有其積極的意義。它使我們能靠近天主,依賴祂和信託祂。所以,我視那次人生的低谷是一次信仰的回歸,一個掩飾了的恩寵(a blessing in disguise),使我有機會重回主的羊棧。看看十字架上的五傷基督,我們就可明白痛苦的真正存在價值了。


   我的聖經金句     【 宗二 余忠榮(Alex) 供稿 】

What good is it, my brothers, if someone says he has faith but does not have works? Can that faith save him?"(James 2:14)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 」雅2:14

日前跟堂區裡一位弟兄和他太太談及近期的熱門話題,如在職貧窮現象、最低工資立法、大學生失業率、及「八十後」的就業前途。弟兄卻覺得是由於職能錯配所導致;工資水平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最低工資立法只會迫使僱主聘請外勞去降低成本,而且菲傭團體又會藉詞要求提高薪水,並非雙贏的方案。(這位弟兄是一位店舖東主,家中有一菲傭;弟兄太太其實並不認同丈夫的觀點。)弟兄最後結論說:一切都交給天主來安排吧!弟兄不加思索,便「將個波踢番俾天主」。基督徒的「使命」無不以宣講與「行為」(works/deeds)存在於俗世社會當中,以拯救世界遠離罪惡,為自己作為基督徒的責任而奮鬥。主日彌撒常呼籲教友為地震中的災民祈禱,但又有多少人肯捐獻給那些可憐無辜的災民呢,哪怕是捐一張「拾蚊花蟹」?可能捐贈給四川地震災區,會比海地、智利、或印尼地震災民踴躍-些吧?試想一下,單憑我們的祈禱,可以救活遠方的災民嗎?基督徒的祈禱和行為是同樣重要的,「正如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 同樣信德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二26)  那麼,「在職貧窮」、「最低工資」、香港的大學生失業問題、以及其他不公平的現狀,是否應該在我們的祈禱中,交由天主去解決呢?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