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 2016年度
# 11
2015年12月12日
  邂逅慈悲     宗二班 鍾學雞



教宗方濟各在今年4月11日,頒佈題為《慈悲的面容》(Misericordiae vultus)的詔書,終於在上星期二,12月8日正式啟動了慈悲禧年。有關慈悲禧年的座右銘,教宗選用了取自路加福音6章36節的聖言:「就像你們的天父那樣慈悲」。

從信仰角度的層面,以慈悲為題的教導,除了基督宗教,在聖經上經常讀到天父怎樣滿懷慈悲外,佛家也十分看重慈悲之心,並以此為本,是為大乘佛教的心髓。這個心髓如何理解? 梵文中,慈(maitri)原意代表朋友、親密的人。悲(karuna)解釋為哀憐、同情、溫柔、有情。在《大智度論》卷廿七所言:“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佛家的觀念中,“慈”意謂對一切眾生保持親切,猶如自己親人一樣,即予樂。“悲”又稱拔苦,意思是希望幫助眾生解脫痛苦。佛家認為人類是唇齒相依,相助共存,本是一家,人與人之間有著相對的自他關係,息息相關,所以自然流露出慈悲的同情。此乃就如儒家有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從哲學的角度理解,「慈悲」這個詞帶有位際性,動態的情感和行動,將個人帶到一個關係當中。這個關係不是疏離的,而是休戚與共,利害相同,關係密切。而這個關係中的對象就是眾生,一切的萬有。正如舊約創世紀1章28節中,天父吩咐我們的祖先,治理祂以雙手和愛所創造的大地,並管理天地間一切的生物。沒錯,天父極愛祂所創造的一切,明白祂所愛的一切需要。祂願意恩賜所有受造物生命並悉心撫養保存。祂給人吃各種蔬果;以青草飼養野獸、飛鳥和各種動物作生命食糧。天父所作的,為了讓一切受造物分沾祂的生命、喜悅和愛;在這愛的關係和氛圍中,讓各種受造物自由的成長繁衍,充滿大地,並讓這份親密的關係與愛情世代相傳。遺憾的是,我們的祖先並沒有意識到天父那份深情心意,作了糊塗的選擇,推卸責任,破壞了天、地、人之間的盟約與和諧關係。如今,人類仍持續地破壞大自然和諧的生態發展,無間斷的大義滅親;污染、虛耗、砍伐、獵殺,不斷的威脅著大地的各種生機。面對天父所交托給人的使命,照料各種跟我們同樣是受造物的萬有,我們有否肩負起這任重而道遠的任務,以天父無限慈悲的心,廣施憐憫,履行予樂拔苦?

破壞了的關係,如何重新修補建立?且看我們的主耶基督,祂就是我們的導師,是救恩史上最成功的模範。唯有向祂學習,效法祂的善德善行,方可讓破鏡重圓,恢復天父創造時的模樣。在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經常體恤人的需要,憐憫人的痛苦和內在的感受。每次當主耶穌到處施教宣講的時候,身邊總會遇到大群尋求祂協助的人,如瞎子、附魔、患病、受到災殃、困苦流離的人(瑪9:35-37)。祂沒有拒絕,相反以開放的態度接納他們,運用感官和憐憫的心去理解他們的需要,並施予對方相應的醫治,安慰和肯定(谷1:41),同時重新修補友愛共融的關係(路8:48)。面對著與我們相遇的人和萬有,無論是被排擠、被壓迫、失落、患病或是患難,我們有否保持開放的心去接納,聆聽和體諒對方的困難和需要?還是無視對方、惡言相向、或批評、甚至排擠於外?

慈悲,來自天主,也就是天主。唯有透過祂才能得到尊重,安慰與愛。慈悲的面容,讓我看到天父的面容,主耶穌的面容,也是我在人生旅程中,不斷尋覓,渴望相見和擁抱的面容。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