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讀神學是我的一個願望,沒有太高的期望或原因,亦自問不材,沒能力認識高深的神學道理,所以學習上不會追求高分數,不否定會墜入莊子所說「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處境。在自身的信仰經驗體會到,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是件愚蠢的事,不想成為一個像希臘人般只懂追求知識而不懂得天主。因此修讀宗教學課程是一個信仰上整合人性的過程。一個理性、感性與超性的融合。
工作上,作為一個牧靈工作者,每每在醫院的探訪中受到「挑戰」,特別在探訪患病的教友時,常會聽到的是「教會要我們常祈禱、常喜樂、常交托,但現實感受不到天主,如何祈禱、交托、喜樂?。現實中,大多數教友都知道「應該」做的事,但當面對自己身體的衰弱、身體的煎熬,痛苦時聽到要喜樂、「無事既」。這些「正能量」非但沒有為他帶來喜樂、平安!反而感到反感或內心更大的矛盾與掙扎。
信仰是天主與人的關係。但有時信仰生活往往有一種「應該」的無形框框,這些應該很多時將人性、人的感受壓抑,將人性、感受看得負面,是不好的事。難道這些真的這麼負面、這麼不應該嗎?
於我,喜、怒、哀、樂、生死,是人生必會遇到的。喜、怒、哀、樂就好比甜、酸、苦、鹹。我們吃喝會享受其味道,試想像我們沒有了味覺,食物就失去了相當的色彩。同樣,人沒有了情感,人生亦失色不少;生活只有理性,只會變得無味。
我們相信天主願意每個人都歸向祂、親近祂。祂給我們很多恩寵,不同的塔冷通。人的情感、理性同樣是天主的禮物。在生活的經歷中,通過感性與理性的交融,讓人尋找祂、甚或質疑祂。不論過程如何,人可以對天主有所不滿、對祂有所疑惑,甚至存有一份嬲怒、憎恨。為我,這些情緒沒有對與錯,只是每人不同的歷程,他們的病苦就是他們這刻所面對的,我作為牧靈的身份,雖未必完全理解或感受到他們的感受,但我所能做到的是一份陪伴、同行。他們亦大多只需要這簡單的伴同,而不是道理上的指引。
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導師,祂既是天主,亦是真人。當耶穌面對自己的死亡時同樣感到驚惶。祂山園祈禱時,耶穌懼怕得流出血汗;在十架上,向父說為什麼捨棄祂。耶穌既是天主,祂必明白父的旨意,而人性上所感受到的恐懼、痛苦亦同樣是實在的。然而耶穌沒有放棄身體上的苦,是要讓人明白祂是生活的天主、受苦者和憂苦者的天主。祂等待著每一個人,亦明白人生活上的困苦。正如伯多祿背主後的歸依,復活的主親自安慰並寬恕了他。同樣,當我們遇到「不信」、「離開」天主的人時,我們可以去了解他的處境,與他同行,同愛、以關心溫暖他們,當觸碰到他們的內心深處時,主會親自引領他們回到天父的懷抱中。同樣,我們每人要需要伴同自己、關顧自己,當我們接納自己時,內心自然而然的更親近天主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