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 2019年度
# 17
2019年03月02日
  山西朝聖之旅 (三)    宗三 Ivy Choi

上回提到我們宗三班有四位同學在去年8月份,隨同段春生神父前往山西太源。在8月6日,我們前往了山西太源教區的洞兒溝七苦山,那裡是中國聞名全國的天主教聖地。

從1633年比利時人耶穌會會士金彌格 (Michael Trigault) 將天主教傳入太原,迄今已有240餘年歷史。七苦山位於太原晉源區姚村西南的洞兒溝,那裡全村也是教友,約有1300人。

七苦山是天主教聖地,在登上聖殿前,首先要攀越依山而建的”十四苦路”。雖然我們不是在山西最炎熱的天氣到訪,但溫度也高於攝氏三十六度,對於平常在香港習慣生活在空調中的我們著實不好受。加上彎彎曲曲的山路,我們每人也大汗淋漓。每至一處,我們停下跪拜和默想,從而感受到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時背著十字架之苦。

完成苦路後,仍有長長的天梯等待著我們,直至越過「上天之門」,兩旁便是十二宗徒的石像,面容十分細膩,經過歐陸風格的噴水池,便會看見如北京天壇、皇宮建築的聖殿及祭壇,分別在於頂上的十字架,還有聖殿門前的耶穌聖心像。中西合璧的建築並沒有違和感。在高山上興建這樣宏偉的建築物絕非容易,可以想像到教友的決心。聖殿內有七苦聖母、痛苦聖母、中華聖母的畫像,並有Α (Alpha)及Ω (Omega)。段神父帶領我們舉行了一台感恩聖祭。



其後,我們拜訪了七苦聖母修女院 。修女們為我們準備了午餐。當中,帶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在大門前的聖母媽媽石像,有一股攝人的感覺,她的臉容流露出溫暖,細緻不下於歐洲著名聖堂或博物館的收藏品。往後的行程,沿途也有見到不同的聖母石像,她們的臉容不約而同地帶著溫柔、安祥,充分顯示了聖母媽媽的那種高貴、純潔、母性之愛。



在數日行程中,我們到訪了普照修女會的會院,看見一塊像是墳墓的石埤,但編編又在中間出現了一個約有半米直徑的大洞,在埤上的字也沒有數個是完整的。原來是一位神父的墓碑,在文化大革命時,給農民取了做井,那個大洞就是井口。後來,教友們發現了這塊墓碑,便協議幫助農民修茸該井,並把這塊石碑換回來。又,教友們現正在復修高一志神父(Alfonso VAGNONI)的墓穴,他在1605年來華,在南京、山西,甚至澳門等地傳教。他的墳墓在文化大革命時消失了,教友們只能憑著記憶中的位置,四處挖掘找尋。我們看見一大片青草地,教友把磚頭放在高神父的墓穴上作記號,待新墓碑的完成。教友們不斷尋找天主教在中國歷史上的足跡,透過保育、見證,不斷追隨基督的腳步。



我們也到訪了孤兒院。這所孤兒院是照顧被遺棄的殘障兒童。基於中國的一孩政策,這班兒童的父母也選擇放棄這些生命以換取再生育的機會。這班孩子被遺棄、沒有戶籍,像是被遺忘了。基於這些”理由”,該孤兒院的資源不足,建築物也是殘破不堪。我們探訪時,剛巧是孩子午餐時間,四周充滿了濃烈而混淆的飯香。那些孩子因殘障而不能自控,不斷叫喊。我內心發出恐懼,正常逃離時,突然修女在我的旁邊,親切地對撫摸其中一個小孩,她的面容很親切、很熟識...就是那種溫柔、安祥,活現了聖母的面容。這些孩童因身體殘缺,如腦癱、嚴重智障,大部份也只能活到十多歲,修女們把愛帶到其他人認為沒有希望的人的身上,這樣才是為基督作証。身為神學生,也應問問自己是否可以做到。

小結 : 我們不論是旅遊或朝聖,往往只是著眼有否假期、有同伴、景點是否優美...等等。直至我遇上一些傳教士,原來與家鄉分隔數年也不一定可以安排假期探望家人。他們時常說,待天主安排。我們也不知道會何時才再有機會一起朝聖,待天主安排。

最後行程,將由另外一位宗三同學分享,敬請留意。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