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 2019年度
# 9
2018年12月15日
  山西朝聖之旅(一)    Joanne Wong

今年八月有幸跟隨段神父到山西太原及運城朝聖,那裏是神父的家鄉,亦是天主教重要的傳教基地,我們的朝聖行程共五天,並有四位同學參與該次朝聖之旅。第一天我們從澳門出發往太原,從未試過由澳門坐飛機出發的我,感到很新奇,亦意外發現,雖然澳門的機場較小,但算方便。

我們下午到達太原後,踏出機場便看見段神父在迎接我們,真有點不好意思,神父的笑容,讓我們感到溫暖,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然後,我們便開始前往第一個朝聖地點 ── 太原主教座堂及省府大院門前 (1900年庚子教難殉道之地)。

太原主教座堂建於清同治五年 (即1866年) 由方濟會會士江類思神父主持修建,曾於光緒26年被焚毀。現在的主教座堂是由另一位方濟會會士鳳朝瑞主教所建,並於光緒31年 (1905年) 落成。它曾經歷抗日戰爭和文化大革命,保存至今。

主教座堂為羅馬平頂式建築結構,呈拉丁十字縱長形,後堂為半圓屋頂。十字形設計體現出嚴格的平衡對稱,從遠處觀看,十字架,高聳的鐘樓似與天穹相接,從空中俯瞰,猶如一個大十字架平置於地面。另外,堂內的彩繪玻璃圖案唯肖唯妙地將天主的救恩計劃展現於眼前,各種聖經故事都呈現在玻璃窗上。教堂的外表由青磚砌成,內裏又不乏中國式的古樸,門口由兩只造型別致的獅子拱起「天主堂」三個字。教堂建成時,鐘樓上安置了由意大利運來的一組洋鐘,每隔一刻鐘一報時,半小時一敲鐘。當時,天主堂內的鐘聲響徹整個太原。但在文革時,洋鐘已不知去向。無疑,太原主教座堂是清末民初宗教建築的典型代表。

主教座堂對面馬路便是省府大院門前,根據神父描述,當年的庚子教難便在這裏發生。「庚子教難」是指爆發於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由義和拳,梅花拳以及大刀會等民間秘密結社組織互相揉合、滲透形成的反對教會的勢力,並演化及發展起來的運動。

當時清朝廷中的頑固保守勢力已開始利用義和團來達到排外的目的。1900年3月,慈禧太后召見了具有強烈排外意識的毓賢,並將他調任為山西巡撫,山西義和團在他的慫恿之下,得以迅速蔓延。同年4月,巡撫毓賢來到太原府,立即斷絕了與教會的一切往來,拒絕接收主教們的禮品,連主教禮貌地去拜訪他,他也不接待。與此同時,他從山東叫來義和拳師傅,挑動百姓,摧毀山西的教會。6月27日,一群拳民攻擊並毀壞了一所教會醫院。

其實,巡撫毓賢已計劃在同年7月份殺掉山西所有的歐洲人及基督徒,但又擔心教徒抵抗,於是便誘騙主教及其他人,集中到安全的地區。當時,主教們沒有違抗他的命令,並於7月4日夜間,主教和司鐸,修女們等去了所謂的安全地區。後來由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山西巡撫毓賢為了發泄對洋人的仇恨,就在7月9日下午四時,將所有的人質押到他的衙門前的廣場,跪在他的面前,並大聲向士兵宣布處死他們。首先赴死的是太原府的基督教徒,其次是天主教徒,再次是來自壽陽的基督教徒。死者中共有兩位主教艾士傑和富格辣,兩位神父雷體仁和德奧理,一位助理修士安振德,七位修女,五位修道生,九位座堂的雜勤人員。2000年,太原教區的26名致命聖人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為中華聖人。

望著眼前這廣場,真的想不到有那麼多的基督徒為宣教而犧牲,他們恆心忍耐,像基督一樣,並沒有貪生怕死,雖然他們知道清廷的巡撫毓賢不懷好意,但仍依照他的命令集中在一起,慷慨就義,他們的胸懷,令人敬佩。我希望也能效法他們的精神,為基督而犧牲。

就這樣,我們完結了第一天的行程,雖然只有半天,但亦已感受到太原濃厚的宗教氣氛。隨著這天的結束,我們祈盼著第二天的到來 ……… 各位同學,如果你們有興趣知道我們餘下的行程,謹記留意將來的牧笛!宗三的另外三位同學會輪流編寫餘下的朝聖旅程 ……… 現在,不如就給你們一些提示吧:我們第二天會去的地方是:板寺山聖母堂,修女培訓部等 (千萬不要錯過啊!)

        
    主教座堂外觀                                                 教堂內部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