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交流 園地 | |
|
【
羅馬漫遊
】 原載於《牧笛》2001年4月28日 |
丘建峰
|
【適逢十年一度的人生普查假期,於是拚著走考試、走補課、走堂的大不諱,夫婦二人,遠赴意大利作十天遊。自助旅遊,自然錯漏百出、意外頻生,但亦有無限樂趣與新意,故為文以誌。】 在羅馬的最後一個晚上,夫婦二人,往羅耀拉的聖依納爵教堂(Sant' Ignazio di Loyola)欣賞免費的演唱會。在一星期前,我倆已經聽過一趟,但是演唱者不同了,太太又極為喜愛音樂,故此重臨「舊」地,再作座上客。 聖依納爵教堂最著名的是頂壁的立體感壁畫,中心的光亮彷如高高在上,而四周則圍繞著不同的聖人與信徒,全都朝向高天。當我們在地上抬起頭,看上去,就好像遙遙望向天堂的感覺。美則美矣,但是對於已經看了大量美麗壁畫的我們來說,再美,都只是已吃膩了的美食而已。 到了晚上,我們再到這裡,欣賞四位由美國來的女士獻唱。在幽幽的燈光下,她們從大門處緩緩走進來,四把嘹亮清脆的歌聲,環繞著整個宏偉的聖堂內。彷彿是一台彌撒的開始,四位女士是唱進台詠的天使般。環望四周,在美妙的歌聲下,我覺得一個個大理石雕成的天使與聖人,正準備飛騰,正準備就座,正準備參與這台奇妙的聖祭似的。 終於,她們站在祭台前,唱出一首又一首的聖詩,而在四部合唱的神妙組合下,我凝望她們背後的大油畫,是一幅關於聖依納爵的油畫。這樣的油畫,在這十天的行程中,看過不下一百幅。但是,這一刻,卻覺得聖人事蹟,如歷史重現般,再現眼前:畫中聖依納爵的堅定神情,天使傳訊的梵音,天父的臨降,不再是一幅畫,而是靈動如真。 漫遊了羅馬近三十所聖堂,各具特色,亦雄偉絕倫。然而,鮮有在靈性上的得著。因為,無論聖堂如何宏偉,雕刻如何精巧,裝飾如何美妙,都只是死物而已。沒有了人,這一刻,都只是歷史的遺跡,沒有半分生氣與靈氣。只有在這些聖所當中,信徒聚集,把彼此的熱情投入其中,這些死物,才從無感無覺的境界中,化為彰顯天主、啟發信仰的媒體。 這亦不禁令我想起教會學中關於κοινωνια(時常團聚 fellowship)的說法。教會是一個團聚,而團聚本身,最重要是一心一德,唯有在一心一德之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教會。而且,這個精神上共融的因素,更會發展到物質上的共融,或者是形成形式上的教會。在羅馬,物質上的教會我目睹了不少,那麼多的大教堂,那麼宏偉的聖殿,然而,要在這一夜,在這四位女士的歌聲引導下,我才感到,在有形的物質的背後,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信念,與這個地方的關係與關聯。在飄渺難握的歌聲中,整個聖堂內的聽眾,都彷彿與遠久的聖人,有了一丁點的接觸。這,不就是一心一德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