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交流 園地 | |
|
【
道家思想配合基督徒靈修
】 原載於《牧笛》2001年5月5日 |
胡惠民
|
道家思想影響中華民族深遠;三千多年來普通老百姓的農村生活是勤儉樸素,與世無爭,可說是受了老人子道家思想的影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是由「道」所產生。他在道德經第一章上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天主是萬物之源的概念。「道」是萬物的終極,亦可指人生的一種典範,一種生活方式。老子稱「道」為「無」,相似東方希臘神學──強調天主本身不可知,不可言的特性,企圖超越感官和理智的能力,尋求在黑暗中藉著愛與不可知的天主結合。 「自然無為」是老子哲學最重要的一個觀念。老子認為任何事情都應該順任它自身的惰狀去發展。「無為」這觀念,就是指順其自然而不加以人為的意思。這裡所說的人為念有不必要的作為,甚或含有強作妄為的意思。舊約聖經訓道篇:「事事有時節……生有時,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訓1:1-8)亦含自然無為的意思,可見不同民族生活智慧有相同的地方,可互相借鏡及配合補足。耶穌基督一生尋求天父的旨意,順應事情的發展,沒有躲避被捕鞭打受辱及釘死的苦難,全心信賴天父的安排,可見其贖世行動有「無為」的思想。凡事不作過份防備或干預,心中不過份擔憂,深信天主有適當的安排,使船到橋頭自然直。「自然無為」加上信賴天主,合乎人性,使「無為」成為實際可行的生活方式。「好靜」「無事」「無欲」是「無為」思想的寫狀。但老子所講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是含有妄為的意思。他又說‘為而不恃’(二章),‘為而不爭’(八十一章)。他鼓勵人去「為」,但不要把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佔有欲。在廿二章他解釋‘少則得,多則惑’,認為得到少的東西會達清心寡欲,內心空明寧靜。若謀取多了東西,就會因無而對物質迷惑,失去了‘無為’的生活之道。耶穌也勤勉門徒不要積聚財富(瑪6:19),因為財富會奪門徒心中天主的地位。財富物質會使人失去生活的智慧,在東西方古代文化有相同的結論,值得現代人反思。 老子思想的「虛」「靜」,接近教會的靜默祈禱。「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老子要人們去除內心的欲望,追尋萬物的根源──道。「虛靜」的生活,蘊涵著心靈保持凝聚含藏的狀態。唯有這種心靈才能培養出高遠的心志與真樸的氣質,才能導引出深厚的創造能量。虛靜的生活,我們始能體味與主相偕的甘飴。藉著祈禱與默想主的苦難,去除心中的私欲偏情,我們會在守靜篤中與主合而為一。這就是道家所講的歸,回到「道」那裡去。 參考資料:黃克鑣神父講詞及講義 老子詮譯及評介,陳鼓應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