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分享 園地 | |
|
【 靈修旅程進境 】 |
阿信
|
靈修、祈禱是一體的, 兩者近日好像比以前有所改進, 又覺得可以用中國詩詞去描繪。 以前祈禱, 一是唸經, 一是嘮叨不絕, 其中有哀訴、爭辯、死纏爛打, 想來這和香港的環境有關;那時困難雖多, 但左想右度, 總有轉圜餘地, 所以祈禱也是進取式的, 不斷求這求那, 說話多, 聆聽少。移民後, 所謂「門前遲行跡, 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 落葉秋風早」(長干行-李白), 獨處的時間多了, 轉圜的餘地少之又少, 祈禱也自然由有言變成無言。 現在首先是學會看自己所有;不能進入學府做學問工夫, 但仍能自學, 走進人群, 有教無類, 也算是個傳信者, 沒有穩定的工作, 但仍能接觸天真的學莘, 幫他們克服學習英語的障礙, 何嘗不是帶福的人?在弧寂中, 仍能在祈禱有進境;更是無比的福氣;「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溯迥從之, 道阻且長, 溯迥從之, 宛在水中央。」(詩經-秦風) 尋覓天主不易, 有時有可望不可即的感覺, 但祂原已在此的感覺卻加強了。 早上溜狗, 走在陽光下, 滿眼盡是綠蔭, 連石縫間的野花也生氣盎然, 人心也自不然和大自然一起讚嘆;連小狗也成了我的靈修指導, 因反省自己為何不能像小狗般, 信靠地走在主人旁, 不時翹首仰望, 祈禱時浸淫在這圖像中, 滿心歡喜。接觸大自然, 更有憐取眼前人的感覺;「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遲」(望月遠懷-張久齡), 吹熄了蜡燭, 因不捨滿院的月色, 這憐惜之心, 相信也令人更能體會天主慈悲的心腸。 在不穩定中, 人唯有全心投靠, 更深深體會「惟渴慕是我的光」, 人所能依持的祗有對天主的渴慕, 而真正需要的亦祗是天主, 其他都毋需尋覓了。元稹 「離思」中的「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正好說出這點。看詩詞、聽音樂, 都可以從天人情角度觀之。 前後園的花木常需料理, 去年秋盡把植物修剪得太多, 今年花蹤沓然, 這令我體會人生其實并不是有那麼多對立;無言更勝有言, 花落時生命仍在孕育, 但要到配合的環境, 生命才出現。 生命的本質也一樣, 愈放開, 愈和自然一體, 人愈接近生命的源頭(天主)。 所以對順逆、生死不必太介懷,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晴無卻有晴」(竹枝詞-劉禹錫) ;雨的另一面可能是晴天, 就讓雨晴各安其份罷。 雖已踏上靈修旅程的另一階段, 但并非代表把握到甚麼, 反之, 要繼續前行, 不要做個停駐的香客;「待得天晴花已老, 不如攜手雨中看」(雨中看牡丹-竇梁賓)。靈性乾枯時也不要放棄, 雨中觀花也會有收穫的。 讓我們在靈修旅途上做個「溫良」、「心裹潔淨的人」, 回歸生命的本質罷! |
[ 完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