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
|
|
二零一四年 一月《和平》
|

(譯自高伯仁神父共七十章的Alone and on Foot)
(續前)
第二十一章:羅馬與威尼斯,1523年
憤怒的依納爵
由於風大,且吹的是順風,依納爵用了五天便從巴塞羅納到了意大利的加艾大。靠岸時,大約是一五二三年三月二十日,此時,瘟疫正在意大利肆虐。朝聖者立刻上路,步往羅馬,並與一名年輕小夥子、一位母親和她女扮男裝的女兒結伴同行,一起沿路行乞。路途不但遙遠難行,且險象橫生。他們本打算在一間小客棧過宿第一宵,卻在客棧附近,看見許多士兵圍著一堆大篝火。士兵們給他們吃的,更殷勤獻酒,「彷彿想讓他們暖暖身子」,非常熟悉士兵豪爽性格的朝聖者這樣說。
之後,他們分成兩對,兩位婦女住在一個房間,朝聖者和那位年輕人睡在馬廄。大約到了子夜,依納爵被那婦人和她女兒的尖叫聲驚醒。當朝聖者走到客棧時,她倆已在院子裏痛哭,訴說士兵們企圖強姦她們。此刻,在謙遜的朝聖者身內英勇無畏的軍人復活過來了。朝聖者盛怒,喊聲之巨,把房子裏所有人都嚇呆了,士兵們於是放棄他們想做的惡事。在漆黑的保護下,那位年輕人溜走了,兩名婦女和朝聖者唯有繼續摸黑上路。
瘟疫
他們到了豐迪,但城門關著,他們只好睡在一所教堂裏。到了白天,為防瘟疫傳播,他們還是不能進城。在城外他們求助無門,便去了附近一座城堡。一路狼狽困頓,再加上之前的海上顛簸,朝聖者體力不支,不能再走動了。那位母親和女兒則繼續朝羅馬走。機會來了,就在那一天,人們從城裏出來迎接豐迪的一名貴婦。朝聖者使勁,拼命挺直身子,立在路中,為免別人見他臉色蒼白,形容憔悴,誤以為他染了瘟疫,卻只會說他因等候進城,而「虛脫」。依納爵成功了,且在進城後,立即討得許多個小硬幣。他康復過來,並於一五二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聖枝主日,到了羅馬。
羅馬
依納爵在羅馬以祈禱和乞討渡過了聖週。他得到教宗阿德理安六世祝福,並允許他去聖地。有人用拉丁文替他申請許可證,文件至今仍保留在梵蒂岡的檔案室。再有人告訴他,沒有錢,絕無可能預訂從威尼斯到耶路撒冷的船票。但是,什麼也改變不了他的想法,因為「他的靈魂裏有極大的肯定,他沒有懷疑,深信總會找到去耶路撒冷的門路」。
去威尼斯
大約在一五二三年四月十三日,依納爵帶著別人給他的六、七枚金幣前往威尼斯,打算用來支付旅費。他接受這筆錢,「因為他擔心會像別人所說的那樣,沒有錢便無法去耶路撒冷」。在離開羅馬兩天之後,他後悔自己缺乏信心,收了那些金幣,遂決定把它施捨給窮人。這徒步走完的旅程,充滿災禍和困苦。他要穿過意大利連串的城鎮,這條路線在今天,準是遊覽意大利小徑風光的不二之選,但瘟疫給這艱苦旅程,雪上加霜。他有什麼便吃什麼,睡在門廊下或田野裏。有一次,躺在他附近,睡了一夜的男子,早上醒來看見他蠟黃憔悴的臉面,認定他染了瘟疫,拔足而逃。這就是我們的朝聖者「可憐的樣子」。
基督顯現
要進威尼斯,困難重重,與他同行的一些朝聖者去巴都亞申領健康證明書。他們走得快,依納爵跟不上,「日落時分」他們把他丟在「一片遼闊的曠野」。這是他感到完全被遺棄的最糟的經驗之一,但他告訴我們:在這裏「基督以慣常的方式顯現給他」,指的是如同他在茫萊撒的日子那樣。這神視給他帶來安慰和力量,並幫助他到達巴都亞。在那裏他通行無阻,出入巴都亞城都毋需出示健康證明文件。這令其他計劃周詳的旅伴,摸不著頭腦。之後,依然是沒有健康證明書在身,他到了威尼斯。守衛逐一檢查到步的旅客,只允許他一人進入運河之都。那時是五月中,他需要等兩個月才可啟程去聖地。
得到意外的幫助
依納爵靠乞討維生,晚上睡在聖馬爾谷廣場。有一天,他遇到住在威尼斯的一位西班牙富人,此人問他在威尼斯做什麼,要去哪裏,又邀請他到家裏吃飯,留宿幾天。起初,朝聖者在餐桌上沉默不語,只是聆聽、吃飯和回答提問。飯後,他就大家在餐桌上的一些話題,開始給他們講論天主。這家人開始喜歡依納爵,勸他住下來。此外,這位不知名的西班牙紳士,還給依納爵找來威尼斯的總督,讓他單獨聽依納爵講道。結果,總督下令,讓依納爵登上送威尼斯長官到塞浦路斯的同一條船。
第二十二章:耶路撒冷,1523年9月
去塞浦路斯
從威尼斯啟航去塞浦路斯的前幾天,依納爵發燒。他帶病啟程,且在登船離開的那天,服了一劑瀉藥。醫生說,如果他想死在途中,便出海去罷!頑固的巴斯克人依納爵,還是上了船。他不停嘔吐,之後好些了。海面平靜,沒半點風,船走得像蝸牛般慢,用了整整一個月才抵達塞浦路斯,在八月十四日靠岸。納悶的航程,引發船上的罪行。朝聖者偶然看到「有人公然幹下流的猥褻行為」,說清楚就是同性戀行為。依納爵嚴斥罪犯。船上其他三個西班牙人懇請依納爵不要反應過激,因為船員正商議把他丟在某個荒島。不久之後,他們到了塞浦路斯的法瑪古斯塔。依納爵在拉爾納卡港,轉乘另一艘船。他沒帶糧食,唯主是賴。天主賞報了他,讓他看見一個「又圓又大,像是用黃金鑄造的物體」,讓他感到基督臨近,安慰他,鼓勵他。二十一位在一五二三年八月十九日從塞浦路斯啟航,於八月三十一日在迦法登陸的朝聖者,不禁唱起《讚美主》和《母后瑪利亞》。這地區有敵對的穆斯林,他們在負責照管朝聖者的方濟會會士和保護他們安全的土耳其護衛隊陪同下,騎上小驢,出發往耶路撒冷。
聖城
當依納爵與其他朝聖者,快要到達耶路撒冷時,其中一位西班牙人告訴大家,他們快要到達可讓他們首次看見聖城的小山。他建議大家收斂心神,為此一路保持靜默。快要到達那能眺望的地點時,他們遇上幾位專程由耶路撒冷來歡迎他們的方濟會會士,其中一人高舉著十字架。朝聖者們不再以驢代步,而是開始步行。「目睹聖城,使朝聖者體驗到極大的神慰;其他人都有同感,都說嘗到非比尋常的喜樂」。朝聖者的心變得火熱,並充滿敬畏;在逗留聖城期間,這種敬畏和熱情,從沒離開過他。他們朝拜了耶路撒冷的所有聖地,然後在土耳其護衛隊的保護下,到了耶里哥,見到約旦河。最後兩天,他們住進耶路撒冷的聖若望客棧。
用想像力去看
依納爵盡情欣賞聖地的景色,一經閱覽,感念不忘。後來,他在《神操》教人「設定地點」,就是教靜修者用想像力,把自己置於奧祕發顯的原地。用眼睛看過,便運用想像力,讓心神隨從基督的腳步進入被基督聖化了的地方。依納爵對基督的強烈觸覺,使他每到一處基督為救贖我們而到過的地方,都聽到耶穌的聲音在那裏迴盪,沾得殊恩。這渴望已久的耶路撒冷朝聖之旅,對依納爵來說,超過虔誠地做連串的補贖。雖然基督不再以人形肉軀臨於這些地方,卻成了朝聖者每天,為抓緊基督,而更熱心去體驗的。
禁止逗留
依納爵一心渴望長留聖地,且暗地裏相信,他可藉此幫助一些人。他把為此目的而帶來的西班牙推薦書,給了方濟會會長。但是任何傳教活動都不可能在穆斯林世界裏展開,而且,依納爵想留在聖地的計劃也不實際,因為方濟會左支右絀,還考慮遣送一些自己的會士坐朝聖者的船回國。然而,朝聖者請求可否只是偶爾來會院請他們聽告解。
在一眾朝聖者離開前的那個晚上,方濟會會長粉碎了依納爵的所有希望。經驗老到的會長,斷定依納爵的計劃完全違反理性,也缺乏常識。他指出,以前曾設法過這種生活的朝聖者,要麼被抓入獄,要麼就死掉了。依納爵辯說他會對自己的命運負責,但會長要依納爵明白,他對來耶路撒冷的人有全權管轄,並有權把任何違背他命令的人開除教籍。朝聖者默然接受這痛苦的決定。
眼下何處是歸宿?
他利用餘下的幾個小時,再次回到橄欖山,去看清楚相信是基督在升天時,留在石頭上的腳印方向。他二話不說,甚至沒帶嚮導,悄悄地溜開,獨自往橄欖山。他行賄守衛,送他們一把剪刀以換取入內。不一會,他失縱的警報,響遍整個客棧。一個僕人出去找他,在路上遇到了他。這個僕人非常生氣,用一根大棍恐嚇他,並猛力抓住他的手臂,把他帶回旅館,彷彿捉賊一樣。在整件事情中,朝聖者感到基督在幫助他,祂就在附近,近得幾乎可以觸摸得到。
就這樣,朝聖者在聖地經歷了令他難以忘懷的二十天,在九月二十三日晚,離開了耶路撒冷。他滿全了最大的心願,並認為所受的苦頭都是值得的。此刻,他不得不放棄定居並死在巴勒斯坦的念頭,並接受這是天主的旨意。眼下,他沒有在耶路撒冷找到歸宿。到底歸宿在哪?
(待續)
© Copyright Shalom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