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二零一九年 四月《和平》

(譯自耶穌會士柏德‧奧蘇利文神父 Fr Patrick O’Sullivan SJ 共三十六個單元的 I Call You Friends

(續上)

單元十七:生命是恩賜(續)

……打從孩提開始,我們教小孩子說「請」和「謝謝」。我們經常聽到父母給孩子們強調感恩的意識,對他們說:「該怎樣說呀?」無疑是在說:「生命是恩賜。」能夠認出並體驗到生命是恩賜,就是承認施恩者臨在 ── 祂是道路、真理、生命。

我們都愛圓滿的結局!托爾金(J.R.R. Tolkien)寫道:「幻象能夠成功地使人感受到那種獨特的『喜樂』,可解釋為是突然瞥見藏於背後的事實或真理……我們的信仰關乎的基本真理,是喜樂最終要打敗哀傷,這是我們的命運。」再一次是耶穌 ── 祂是道路、真理、生命。

在瑪竇福音,耶穌告訴我們,祂來是為滿全法律和先知 ──「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瑪竇福音5:17);此乃耶穌是天主全部許諾的滿全的另一說法。 Note 1

許多受歡迎的童話故事,都以天主的其中一個許諾作結,不是很有趣嗎?即許多故事以「他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為結語。這概念從何而來?這概念跟其中一端真福,親密過親密:「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看見天主的人,肯定會永遠幸福愉快地生活!

***

當祈禱與日常生活結合,在萬事萬物中找到天主,可以很多不同的方式發生。

之前,我聽過關於一位危重,住進我們一所天主教善終服務院舍的老人家的故事。經悉心照顧之後,這位老翁情況好轉,並可以出院了。當他要離開的時候,一位特別關心他的護士問:「尊尼,你怕什麼?」他答:「死在溝渠」。她說:「我們會為此祈禱。」

數月之後,老翁再次入住同一所善終服務院舍;這回,很清楚,是他最末的日子了。是同一位之前曾經照顧過他的護士來照顧他。她給他洗乾淨,換上新睡衣,讓他躺在床上。一切都安頓好了,護士對他說:「尊尼,這回是你最末的時候了。你感覺如何?」他笑容燦爛,說:「一定有個天主,因為這裏沒有溝渠!」

天主可以在各式各樣完全料想不到的方式中找到。一首中世紀的愛爾蘭詩歌,談到在萬事萬物中尋找天主時,有它自己的說法: 去羅馬:
勞苦多,
收穫少。
你不會在那裏找到你的君王
除非你帶同祂一起前往。


單元十八:我屬於誰?

在路加福音(16:1-13),耶穌告訴我們,我們不能事奉兩個主人 ── 天主和錢財。這可引申一條非常具挑戰性的問題:我屬於誰 ── 世界,還是耶穌?

顯示我是屬於世界的其中一個重要跡象是什麼?如果世界真的抓住我們,最大的風險,無可避免地,就是掩飾和偽裝,「與社會認同」。其中一樣,我會提議,就是關於怨恨。社會普遍接受懷恨在心,甚至尋求報復。這徹底地跟寬恕之道,背道而馳。寬恕是我們信仰的核心。

至於我們是屬於耶穌的一個最實際跡象,是我們嘗試讓同我們一起生活的人,生活好過一些。我記得一位與我相熟的修女說:「你會知道一頓飯是用愛心來預備的;味道是不同的。」

我可以做的可能很少,但是,只要我用愛心去做,我便是在幫助耶穌建立祂父親的王國。


單元十九:當下與永恆

若望福音第十七章這樣說:「永生就是:認識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

福音在這裏告訴我們,每當我們因為同耶穌或天父的關係而行動,就是跟永恆連接。在一個非常真實的意義上,我們所做的,將存留直到永遠。

我們怎樣培養這種對永恆的意識?我們怎樣可以深化我們的體會,去意識到此時此地,我們經驗到的,就是一些永恆的幅度?如果由於我們同耶穌的關係,我們在當下所做的,是為了永恆的價值,那麼,我們愈能夠意識,愈能夠投資到當下,我們就愈跟永恆相連。

很多時,我們錯過了當下 ── 我們往往在思慮過去或未來。這樣,我們就削弱了對永恆的意識。在一天結束前,我們所作的意識省察 Note 2 ,幫助增強我們對當下的意識;亦提醒我們是在途中 ── 一個以永恆為終點的旅程。

***

有個關於一名被診斷患了末期病症,只能再活三個月的年輕女子的故事。

當她處理身後事的時候,她聯絡她的辣彼,邀請他到家中,商量她的一些遺願。當一切都處理好,辣彼正準備離開時,這位年輕女子突然記起一件她認為是很重要的事。

「還有一件事 ── 我希望你們在埋葬我時,我的右手是拿著一隻餐叉。」她繼續解釋:「每逢出席社交活動及晚宴,我記得,總會有人在主菜用畢之後,彎過身來,說『請保留餐叉』。這是晚宴我最喜歡的部分,因為我知道還有更好的要來。所以,我想人看見躺在棺木中的我,手裏拿著餐叉。我想他們質疑『餐叉何用?』然後我想你告訴他們『請保留餐叉 ── 最好的尚未來到。』」

所以,當我們在下一次取用餐叉時,願它稍稍提醒我們,最好的尚未來到。也許,最終,我們甚至會向天主謝恩!


單元二十:我們的言,我們的行,與言行一致

耶穌說:「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瑪竇福音23:2-3)。

我們的主在這裏告訴我們,一個顯示我們是門徒 ── 表裏如一,誠信可靠 ── 的堅實憑證,是我們所講的跟我們所做的是一致的;這其實就是當我們不惜冒上生命的危險。

闡明上述的好例子,是我一個友人的故事。韓戰期間,我這位擁有工程科背景的朋友,是澳洲陸軍上校。某次,他奉命到前線,為解決一隊美國坦克,要穿過一個非常陡峭的山坡的難題。於是,他和他的團隊築了一道橋,讓坦克由一邊走到另一邊。

當坦克抵達,指揮官一眼看見那道橋,便宣布:「我絕對不會讓我的坦克冒險走過這道橋。」

我的朋友反對,說他把坦克的重量和橋的承受力都計算好了,但指揮官很堅決:「抱歉,不行。」我的朋友很溫柔,卻十分肯定地說:「看,老兄,我知道我在說什麼。我現在就去站在橋底。你只需下令叫坦克開動。」指揮官照做了。坦克走過去了。


Note 1: 「我們在你們中所宣講的天主子耶穌基督,並不是『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個『是』,因為天主的一切恩許,在他內都成了『是』」(格林多後書1:19-20)。

Note 2: 「意識省察」在書末的附錄再作介紹。

──── 單元二十未完,待續 ────



© Copyright Shalom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