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
|
|
四月《和平》
|
在祈禱中會晤天主的準備: 聖依納爵默想法
[ 十 二 之 四 ]
|
簡介聖依納爵默想法的七個步驟
聖依納爵教我們用一個小時的時間,隨著以下的七個步驟祈禱:
1. 預備經
2. 第一前導:回憶題材
3. 第二前導:設定地點/定像
4. 第三前導:求我所欲
5. 默想
6. 對禱
7. 誦天主經一遍
我們會按月逐步介紹以上各點。大家不妨嘗試照以上七個步驟,開始學習祈禱。日後,在讀到注解的時候,遂可收深化經驗之效。
現簡略介紹上述七點:
- 預備經
求我等主天主賞賜聖寵,使我的一切意向、行動和作為純為事奉讚美祂,至尊無對的天主。(神操46條)
預備經是奉獻:將自己和祈禱一起獻給天主。預備經不改,常是一樣的。(本月詳解的便是這個部分)
- 第一前導:回憶題材
如果祈禱的材料是聖經章節,我會慢慢將經文細讀,或運用記憶力去回想我為祈禱擬定的題材。
- 第二前導:設定地點/定像
此乃設想一個地點或情況。應當注意的是,如果所要默觀或默想的是有形可見的事物,譬如是吾主耶穌或聖母,便可設想祂/她所在的聖殿或山上。倘要默想的事物是無形可見的,譬如是默想罪過,便可設想一個幻境:設想自己的靈魂在易腐朽的肉身內,彷彿禁閉在監牢一樣;整個的我,好像被放逐在野獸當中……。(神操47條)
- 第三前導:求我所欲
祈求的對象按題材而定,如默想復活,祈求的對象是與歡樂中的耶穌同樂;如默想苦難,祈求的對象則是悲傷、眼淚,與痛苦的基督同苦。(神操48條)
聖依納爵認為,「願望」乃靈性生命的碩果。每次祈禱,我當懷有願望:如渴望天主加強我的信德,使我更熱切愛慕祂,或更慷慨大方地信仰祂等。
通常,祈求的恩典切合祈禱的材料,並切合實際生活的需要。
- 默想
如果祈禱的材料是聖經章節,我會用時間去反省這段經文在有關耶穌、生命的意義、天主的愛,以反諸般既有事實,為我這個人的教誨意義。
- 對禱
反省既畢,把自己置於耶穌苦架前,和耶穌對話。這是真正的交談,要如朋友間的交談一樣。
我會跟耶穌談及祈禱中的發現或偶遇。眼見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彰顯的大愛,再轉眼看自己:我為基督做了些甚麼?我現在為基督在做甚麼?將來我該為基督做甚麼?
- 誦天主經一遍
以耶穌親自教導的完美經文:天主經,結束每次的祈禱。
預備經
依納爵建議用以下的預備經開始祈禱:
祈求我等主天主賞賜聖寵,
使我的一切意向、行動和作為
純為事奉讚美祂,
至尊無對的天主。 (神操46條)
我們務要領會個中的高尚情操,並按自己的經驗,以自己的說話去表達同一的精神。例如:主,容我是因你而來,而非因為自己。讓我不因過往祈禱經驗的吸引,也不因有求於你,才在這裏,而是自由地來,為要認識你。願我所做的一切純為事奉讚美你,而不是為了我自己……。
為甚麼這樣開始
- 投靠天主,向祂開放,是恩寵。因我明白是恩寵,所以我求。
- 能夠明白自己,是好事。我們易於為著己益而祈禱:祈求一個結果,祈求疑難解答。我們要因為祂是天主而祈禱。
- 也是件好事的,就是能夠明白預備經所包含的「我的部分」:意向(我所願望的,我所願悟的);行動(外在的動作,如屈膝、伸開雙手、翻開聖經等);作為(內心的動作:反省、愛慕、質疑、享受……)。
- 祈禱是以天主為中心,在人性的局限當中,全然投靠祂,接受祂賦予能力去和祂結合;並接受聖神在我們內的推動歸向父。
- 預備經是基本功,取決於祈禱者的態度。至於在預備經之後的感受,是蒙福喜樂或是因信德、因與主歡愉結合而掙扎,而感到乾枯乏味,都無關重要。
祈禱如過日常生活,重點在於把自己的旨意迎合天主的旨意。這個渴求,使我一次又一次與主結合,與心中的聖神,合而為一。
|
【 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