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五:默想聖依納爵神操的《原則與基礎》
人受造的目的,是為讚美、欽崇、事奉我們的主天主,由此妥救自己的靈魂。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人而造的,為助他達到他受造的目的。
由此可見,取用世物,常該看自己受造的目的;它們能幫助多少,便取用多少;能妨礙多少,便放棄多少。
因此,我們對一切受造物,在不被禁止而能自由選擇的事上,必須保持平心和不偏不倚的態度;其結果是,依我們本身而言,並不重視健康甚於疾病,不重視財富甚於貧困,不重視尊榮甚於屈辱,不重視長壽甚於短命。其他一切,莫不如此。
總之,我們所願欲、所挑選的,只是那更能引我們達到受造目的的事物。
(神操第二十三條)
騰出時間照以下的建議做。只讀不夠;你需要練習,深入體驗。
I. 人受造的目的,是為讚美、欽崇、事奉天主,由此妥救自己的靈魂。
- 要記得我的生命非來自我自己。我是藉著愛,受生於天主的。我的生命是天主恩賜的。祂讓我帶著祂的肖像,自由地與祂、與所有的受造物共存,建立關係(創1章)。
- 反省天主創造了我這個不能磨滅的個體,及其後果。猶似魚兒要活在水中,除非我能按天主的旨意生活,否則我不能滿足身心靈的需要。我心底的渴求(即使失去知覺)吻合天主的渴求。
在這個信仰實況中浮現的天主圖象是怎樣的?在實際生活中,我怎樣回應:喜樂、恐懼、抗拒……?
細看我怎樣虧欠了天主。祂首先愛了,我理當以我的生命還愛。在創造當中,天主首先讚美、尊重、事奉了我們(參看福音中的耶穌)。想依肋內的說話:「誠實的人類,就是天主的光」。天主喜見我快樂歡暢。真正活出「我是我」就是讚美、欽崇、事奉天主的真義。
這三種態度(讚美、欽崇、事奉)合起來成了一個表達:一個受造的人對他/她的創造主的正確關係。在這個關係當中,他/她恰如其分,泰然自處。
讚美、欽崇、事奉,三個動詞分別喚醒些甚麼(經驗、態度、夢想、束縛)?
- 向創造主高舉我的心。默想完畢後,向祂表達心中的感受:猶疑未決;渴望追隨、順從召叫;清晰體驗或模糊不清的信仰實況。要因天主是天主而轉向祂,不要過於著重祂的恩賜。我渴望事奉祂:如孩子、朋友、同伴、出於愛。
II.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人而造的,為助他達到他受造的目的。
-
回憶一切為人類的益處而「賜下」的,尤其賜給我這個人的:本性的、情感的、物質的(性格、身體、能力、金錢、工作、責任、其他人……)。天主看了認為好(創1:10)。
- 反省:本質上,這一切並無好壞;它們能否幫助我,甚或阻礙我回應召叫,全繫於我與它們之間的關係。「……一切都是你們的;你們卻是基督的,而基督是天主的」(格前3:22-23)。我只能透過受造物接觸天主。我跟天主的關係,不但是在思想上或祈禱中,而是透過我與受造界的關係。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每一個男人、女人而造的,讓我們藉著它們,為天主生活。
- 用心體會。看給我賜下一切、想把自己也賜給我的天主。再看我怎樣與祂託付給我的聯上關係:我視它們與天主無關,抑或視它們是天主的禮物?在我的歷史和每日生活當中,看甚麼是活的:使我讚美事奉天主;甚麼是死的,禁錮我的。感謝、信賴或向主傾訴。
III. 由此可見,取用世物,常該看自己受造的目的;它們能幫助多少,便取用多少;能妨礙多少,便放棄多少。
- 要想天主創造我,賜我自由。我能夠選擇,可自由地向生命說「是」。回憶一個由我自抉的經驗,一個因為我選擇天主,因而獲得釋放的經驗。
- 反省。看我受造的目的:天主及其救恩的美果。想我先要有所決定,才能選用……向甚麼說「是」會助我達到受造的目的,向甚麼說「不」會引我入歧途。看我在職責上、感情上的關係;我怎樣處理物質、承諾。我以甚麼(功名利祿、博學周知、與某人的感情關係、一件使徒工作……)為最終目的?
在無選擇的餘地(因承諾在先,或迫不得已:如身體健康或社會因素),我決定怎樣生活?
- 推動我的心和意志去選擇。向主承認我能自由選擇乃因我是祂的肖像。向祂表達由衷的感受。例如:求問天主我被甚麼悖理之情所蒙蔽,並求解脫之恩。學習在一切事情上尋找祂。決志今後更全然委順於祂。也許,為助我更好地選擇天主,我做足所有能助我達到這個目的的準備工夫。
照這樣,繼續默想《原則與基礎》的餘下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