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六月《和平》


祈禱與服務       劉文週譯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願在政界服務的教友,能遵照福音的教導與教會的社會原則,來保護並推展人類在各種境遇中的價值。

在為人類大家庭服務的時候,教會一視同仁地面對所有的男男女女,力求與他們在和平、正義、團結和自由的普遍價值上,建立一個愛的文明,期望在基督內達到圓滿的地步。正如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令人永難忘懷的話:「我們這時代的人們,尤其是貧窮者和受苦者,所有的喜樂與希望,憂苦與焦慮,亦是基督信徒的喜樂與希望,憂苦與焦慮。凡屬於人類的種種,在基督信徒心靈內,莫不有所反映」(現代1)。亞洲的教會,處於眾多貧困和被壓迫的人民中,因此,更需要活出一個共融的生活,特別是在為貧苦者和無自衛能力者,去提供愛的服務。

如果說,近來教會的訓導權,一再強調推動真正的與完整的人性發展的必要性,這是對世人真實情況的回應。同時也愈來愈意識到,不只人的行動,甚至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的結構常與人類的福利為敵。由於兩者之間的差異日益擴大而導致不平衡,即一方因著創造財富的力量的擴張而獲利,一方是停留在進步的邊緣。為扭轉這種不平衡,要求在心態和結構上徹底的改變,以利人性的發展。向各國和國際社會所發起的,與發展有關的巨大倫理挑戰,是受新的休戚與共的勇氣,有能力採取創造性且有效的步驟,以克服「發展不足」和「發展過度」的困難;前者讓人走向非人化,而後者傾向把人簡化成愈來愈壓迫人的消費網絡中的一個經濟單位。為尋求推動此一改變,「教會並沒有技術層面的解決方法可以提供」,但是「當教會宣講有關基督,有關教會和有關人的真理,並把這真理應用到具體的情況時,她提供了解決發展的緊急問題第一貢獻」(若望保祿二世:關懷社會事務的通諭)。畢竟,人類的發展決不只是技術或經濟的問題;它基本上是人和倫理的問題。

教會關於社會的教義,首先針對教會的成員,提供了反省的原則、判斷的標準和行動的指南。並使它成為福傳使命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教會議的教長們因此強調,在所有的教育活動,尤其是在修院或培育的中心,為教友們提供有關教會的社會訓導方面一個堅實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在教會和社會中擔當領袖的基督徒,尤其是在公眾生活中負有責任的平信徒男女,需要在這方面獲得妥善培育,為能以福音的酵母鼓舞平民社會及其組織,並賦予活力。教會有關社會的教義不只提醒基督徒領袖善盡職守,也給予各種有利於人性發展的行動指導方針,以免他們對人自身及其行動產生錯誤觀念。

若望保祿二世
「教會在亞洲」宗座勸諭
1999年11月6日




個人和團體反省
  1. 在我們的國家裏,最不受人尊敬的人性價值是那些?


  2. 我們天主教的信仰,是否鼓勵我們去提倡這些人性的價值?


  3. 教友是否有責任在公共生活中去保衛這些價值?


  4. 我們要怎樣幫助教友去盡他們的責任?






意向二

福傳意向: 願屬於不同傳統的印度基督徒,在引導他們的聖神內,共同見證圓融合一。

仔細觀察亞洲的天主教團體,因著其起源和歷史發展,不同禮儀宗派的靈修與儀式傳統,可看到壯觀的多樣性。但大家都聯合起來,藉著信友的見證慈善工作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衷共濟,一致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當有些地方教會在平安和自由中進行他們的使命時,另些地方卻處於暴力和衝突中,或是因著宗教或其他的緣故,感受到別的團體的威脅。在亞洲世界眾多分歧的文化中,教會面臨多種哲學、神學和牧靈上的挑戰。除了在菲律賓教友佔多數外,在其他亞洲教會教友實在是極少數。這個事實使她的工作倍感困難。

不論環境如何,亞洲教會發現她自己正處身於深切渴望天主的民族中。教會知道這種渴望只有耶穌基督才能完全滿足,祂是關乎萬民的天主的福音。大會的教長們切望這次主教會議後的宗座勸諭能關注此一渴望,並鼓舞亞洲教會以充滿活力的言行傳揚耶穌基督是救主。

天主聖神,總是在亞洲教會的歷史中工作,也繼續引導她。大會常提出地方教會的許多積極的因素,加強我們對「基督生命的新春天」的期待(若望保祿二世宗座文告「第三個千年將臨之際」 18號)。希望的確定因素之一,是愈來愈多的平信徒受過良好訓練,熱心而充滿聖神,他們愈來愈覺察到自己在教會團體中的特殊聖召。在他們當中的平信徒傳道員值得特別褒揚和讚美(參「大會的建議」29)。使徒事業和神恩運動也是聖神的恩賜,為平信徒男女、家庭和青年的培育工作帶來新的生命與活力。致力於提升人性尊嚴和正義的協會組織和教會運動,使我們作為天主義子的普世福音訊息,成為易於瞭解的和真實的(參羅8:15-16)。

(…)

若望保祿二世
「教會在亞洲」宗座勸諭
1999年11月6日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