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
|
|
八月《和平》
|
祈禱與服務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
願歐盟懂得從構成其文化與歷史的重要元素 ──基督徒的產業中,吸取新養料。
|
眾所周知,我對歐洲大陸,情有獨鍾,因為羅馬城在此地崛起,是伯多祿宗徒的宗座及殉難之所。正因如此,我曾到訪不同的歐洲國家,並兩度召集主教團,一起討論他們在宗教上遇到的難題。我亦拜訪了法國斯特拉斯堡的歐洲機構,對他們為統一歐洲大陸所作的努力,以示支持。
歐洲是由希臘羅馬式文化、日耳曼人世界及斯拉夫人世界結合而成,其發展進程緩慢,既非時常和平進行,亦難題多多。但因著東西方傳教士的努力,歐洲已逐步歸依基督宗教。斯拉夫人對歐洲大陸文化的貢獻,我一直十分重視。但部分斯拉夫民族仍未能完全融入歐洲,主因之一是在東方的東正教及在西方的天主教,這兩個主流教派的分歧。影響所及,要靠東西方「兩邊肺葉」呼吸的教會,亦首當其衝,大受打擊。為了東西方的完全統一,我以行動積極支持天主教與東正教對話,亦冊封了聖美多迪烏斯(Methodius)及聖西里爾(Cyril)兩位斯拉夫人為歐洲的主保聖人。
目前,在歐洲中部及東部多個國家都提出加入歐洲聯盟,要在聯盟內擔當具創造性的角色,我對此老懷安慰。我祝願聯盟的決策者懂得支持這種渴求,並在那經濟環境形成的初期,要心存體諒 ── 因為東方國家剛從別的經濟體系轉變過來,國家的經濟狀況仍然疲弱。
對於歐洲,我最關注的是如何保存繼承自基督的產業,使之開花結果。無可否認,歐洲大陸的文化根源,不但來自希臘羅馬,亦來自猶太基督宗教。而猶太基督宗教的文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更是根深柢固。歐洲的大部分法律、藝術、文學及哲學,都有基督宗教的印記,若不從基督宗教的角度研究,根本難以理解及評論。歐洲人的行為、思想、感受及自我表達的方法,亦深受基督宗教的影響。
不幸的是,人們自上個千禧年的中葉,已逐漸變得世俗化。這種漸變尤其始於十八世紀,企圖將人類生活的每一環節,與天主及基督宗教隔絕。
世俗化的進程,常是由不可知論、無神論及現世主義所引發,即是將天主及道德自律,從人類生活的每一個範疇,完全及絕對地隔絕。基督宗教降格到各人私生活的框框裏。由此觀之,無怪乎歐洲憲章刪除明顯提及宗教及基督宗教的事項。我已對此深表悲痛,因為此舉既與歷史發展背道而馳,亦冒犯了歐洲的「創造之父」。他們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加斯比里(Alcide De Gasperi),就是在座各位在今日賴他的名而成立的基金會所舉辦的座談會而聚在這裏的。
「舊」的歐洲大陸需要耶穌基督,以免誤入歧途,「舊」的歐洲並未遺失成功之道,令她至今仍惹人艷羨。事實上,基督的福音早已明示人類的哪些價值重大,即人有尊嚴、人不可被侵犯、良心的自由、工作的尊嚴及工人的尊嚴等,各人亦有權有尊嚴地過著寧靜的日子,分享地球的財富,因為這是天主預定要給人類享用的。
儘管這些價值觀,一直承受著外來力量的入侵,天主教徒有時都不太能認出這些基督的價值觀,即使他們不幸地從根源被分割出來。今時今日,教會興致勃勃地重提這些價值觀,因為歐洲有墮入空想相對論的危機,與否認一切宗教信仰和道德觀念的虛無主義妥協,時而指鹿為馬,善惡不分。我祝願歐盟成為一道清泉,懂得從她特有的基督徒遺產中,尋找解答問題的方法,尤其對倫理範疇的新問題,給予滿意的答案。
你們的基金會意欲為「民主、和平及國際合作」而努力。這項目完全符合教會在現世的行動,教會的行動亦在我最近往亞西西朝聖之旅中體現出來。歐洲必須特別致力於推動民主、和平及國際間的合作,因為歐洲在靈修上及物質上,均極富裕。
我希望加斯比里基金會第三次座談會的工作,能令歐洲對這項使命有進一步的激勵,為此,我特別給你們頒賜宗座遐福。
若望保祿二世
致加斯比里基金會的國際座談會
2002年2月23日
個人和團體反省
- 我們為甚麼說歐洲有基督宗教的根?
- 我們在歐洲的文化遺產中,能否找到一些有基督特色的事物?
- 基督精神可為現時的「歐盟」帶來甚麼?
|
|
意向二
福傳意向:
|
願活躍的福傳機構,多協調,多合作。
|
教會辦每一件事,教會內各方必須對話,通力合作。教會的全體成員若不能在明辨天主的旨意及行動上同心協力,便無法有效地應付福傳的挑戰。確實的答案不會出於某一個人的口,答案只會來自會談。獲天主授予各種不同特恩的人們,若能團結一致,互惠互利,可使各人手上的使命,得到更美滿的成果。近年的經驗大大肯定「對話是善舉的新名詞」,尤其對教會而言。對話有助我們發現真正的困難所在,使我們應付難題時,更得心應手,增進成功機會。奉獻的生活既推動了兄弟般的友愛,故有助營造互相接納的氛圍,讓教會各方都感覺被賞識,更死心塌地與教會團結一致,準備向普世傳教的重要使命。
為此,各種不同的傳教機構都要將靈修化作行動,在萬事萬物中認出天主,並以天主的目光看待萬事萬物。事實上,「我們必須明白,不受悖理之情影響的生活會由行動歸於默觀,再由默觀中獲取神益返回生活中行動。由默觀熾起的火燄,使行動更活潑及圓滿。煥發的生活行動,通常引領人進而默觀,而默觀讓我們更看清底蘊,召叫我們更有效地在生活中行動。」基督本人正是最好的例子,祂教導我們如何完全投入生活中與天父合作。若不經常追求與天主共融合一,內在崩潰、混亂及失望的危機,都會悄悄移近。今日一如昨日,默觀與行動的緊密聯繫,賦予我們力量去承擔最艱難的使命。
若望保祿二世
主教會議後勉辭:「奉獻生活」
1996年3月25日
|
|
【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