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
|
|
五月《和平》
|
祈禱與服務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
願婚姻結合,由一男一女組織起來的家庭,被公認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細胞。
|
建基於男女婚姻的家庭,確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單元,超越時空。在數年前仍被認為是世上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今天卻受到質疑。人們企圖扭曲婚姻和家庭等字眼的意義。
我們不要忘記,婚姻制度是天主在創造男女之時所願意和建立的:「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 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 天主祝福他們說:『你們要生育繁殖,充滿大地……』。」(創1:27-28)。 天主親自造了男與女,互補不足,好使他們彼此交付時,人與人之間的契合作為家庭的根源得以圓滿。
婚姻是盟約,是男與女在天主前終生結盟,承諾他們在此不可拆散的忠貞結合中,完全地彼此交付,成為一體。
教宗在《致家庭書》提醒我們:「夫婦在愛內契合,成為一體。他們的結合必須在真理和愛中實現,好能反映依天主肖像而造成的人特有的成熟」 (第8號) 。
這真相不只是在基督徒身上,也在所有人身上呈現,是創造者天主刻於男女身上的自然定律。所以它不是社會的制度,或是時移世易的歷史事件,而是人類特質的一部分。
在夫婦之愛內,即在這偉大不可拆散的結合中,生命孕育: 生命源於愛。創造者在夫婦完全的愛內,奠立新生命的源頭。
對嬰孩來說,在其人性尊嚴得到完全尊重的情況下來到世界的唯一有價值途徑,只能在父母的夫婦之愛內找到。無可置疑,每名嬰孩,不論在何種情況下受孕,也擁有相同的尊嚴和權利。在父母的婚姻盟約內自然受孕,亦是嬰孩應有的權利。
讓我們重溫教宗在《致家庭書》提及人的「家譜」時,對我們所說:「若說夫婦作為父母,在孕育和繁衍後代方面,是創造者天主的合作者,我們不只是從生物定律角度而言。我們想強調的是天主臨在人的父性和母性中,與祂臨在於地球上其他物種的繁衍上有別。事實上,人所獨有的肖像,只能由天主而來。正如創造一樣,傳衍生命是創造的延續」(第9號) 。
在基督內結合的男女婚姻,被提升為尊貴的聖事:「婚姻聖事象徵基督與教會的結合。它賜予夫妻恩寵,使他們以基督愛教會的愛彼此相愛。如此,這聖事的恩寵成全夫妻之間的人性愛情,強化他們之間那不可拆散的結合,並在邁向永生的旅途中聖化他們」 (天主教教理1661號)。
這偉大的真理助我們明白,在基督內,夫妻融合的價值是何其重大。基督樂意夫妻之愛與祂和教會的愛相比。基督藉對教會的交付,與教會建立永恆的盟約。
這些真理能夠並必須融入夫妻和家庭的日常生活當中。它們並非些漂亮但抽象的事情。反之,它們是真理,有待一再被體驗和在家庭生活中實踐。
若夫妻彼此相愛,每天重申並選擇此愛;若他們容許基督在他們之間,作一家之主,福音的喜訊已實際得到滿全。
基督徒家庭在日常生活所作的見證,就是對世界宣告「家庭和生命的福音」。
生活的瑣事、彼此的關愛、對生命的開放、子女的教育,都是家庭的重要例證,證明家庭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是活細胞,兒童在當中成長,接受真理的培育:愛、團結、締造和平、為大眾謀幸福、終有一日成為社會自內至外革新的推動者。
家庭生活,不論是其本身,或是與社會、學校、工作單位、教會的接觸,從不是無關痛癢的,他們是組成人類社會的基石。
宗座家庭委員會
個人和團體反省
- 教宗為何邀請我們為家庭祈禱?
- 現時,甚麼事情會危害家庭?
- 在我們身處的社會,家庭是否比前更穩固?或是在危機中?
- 基督徒的生活和聖事的推行,能如何幫助改善家庭成員彼此的關係,改善家庭與他人的關係?
|
|
意向二
福傳意向:
|
願慈母瑪利亞的轉禱,
使天主教徒體認聖體聖事是傳教活動的心火。
|
聖保祿在致格林多人前書特別提到感恩祭的傳教意義:「直到主再來,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11:26)。
教會在祝聖聖體後的頌詞重申聖保祿的說話。感恩祭是「傳教」聖事,不僅是因為傳教的恩寵是從感恩祭向外流溢,也因為感恩祭本身就包含普世救恩的原則和永恆泉源。所以在人類歷史中,感恩祭慶典是教會最有效的傳教行動。
彌撒以傳教訓令「去」作結束,邀請信眾將復活的主的訊息帶到家庭、工作地方、社會、世上每一角落。因此在《主的日子書函》,我邀請大家仿傚厄瑪烏二徒。當他們在「擘餅」時(參路24:30-32),認出復活的基督,即感到需要立即回去與兄弟姊妹分享見到主的喜悅。「擘開的餅」開放基督徒和整個團體的生命,與他人分享,為普世的得救自我奉獻(參若6:51)。感恩祭帶來共融和使命兩者不能分解的連繫,令教會成為全人類團結合一的聖事 (參《教會憲章》1號)。
今天,基督徒團體必須從感恩祭慶典吸取信念和靈性滋潤,跨出自己的團體,向其他在福傳事工上需要支援的團體開放,鼓勵彼此交流分享,使整個教會能獲益。
以感恩祭為根基,明辨傳教的聖召和使命同樣重要。正如早期安提約基亞的團體,大家一起參與「主的禮儀」。每一個基督徒團體被召聆聽和回應聖神的邀請,為普世性的使命,喜悅地派遣子女進入世界,各盡所長。團體也為被派的子女祈禱,並提供靈性和物質上的支持 (參宗13:1-3)。
感恩祭是一所教導慈愛、正義、和平的永恆學校,目的是在基督內更新世界。復活的那一位的臨在,令信徒獲得勇氣,成為團結和更新的藝術家,決心解除令個人、團體、甚至全人類受困的罪的羈絆 (《主的日子書函》73號)。
最後,在反省感恩祭的意義和其傳教內容時,我們不能不提及那些傑出的「傳教士」和見證人。他們是殉道者,為信仰和基督的愛作證。從起初,殉道者的聖髑已被保存在祭壇之下。祭壇是紀念那一位無辜者的地方,祂以死亡救贖我們。聖髑標誌著源於基督的犧牲的力量。這神聖的力量激勵所有已得到聖體滋養的人,為主及兄弟姊妹毫無保留地獻出自己,甚至流血捨命。
願國際聖體會議,透過為我們而犧牲的基督的母親、瑪利亞的轉求,幫助信眾更醒覺,因為他們參與感恩祭,所以他們負有傳教責任。在為普世的得救獻出自己時,他們必須依據基督為我們「捨棄的身體」和「流出的血」(參路22:19-20),為最高準則。
若望保祿二世
週三會眾
2000年6月21日
|
|
【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