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使自己空虛」(斐2:7),很多傳教士和學者提到這「空虛」時,都會採用希臘原文的字眼Kenosis。這是基督論一個主要的用字。請慢慢閱讀整段經文,毋須要求解釋,經文本身已很清楚。斐理伯人的行為表現很不成熟,促使保祿講出這番話。保祿希望他們能夠「不論做甚麼,都不從私見,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可以推想,他們大概像若望和雅各伯兄弟,在爭坐天國的上座。保祿現在邀請他們走一條漫長的路:做完全相反的事──效法耶穌的Kenosis。
耶穌空虛自己,獲得賞報:天主賜祂一個名號。「主」的名號,唯天主獨有。耶穌沒有把持這名號,這使祂在各方面都與我們相似(當然耶穌沒有罪過) ,這就是耶穌的「空虛」。耶穌的賞報其實不是一個新名號,由祂存在的一刻開始,祂已經是天主子。祂的賞報是充滿祂的人性,原本就是屬於祂的神聖光榮。所有效法祂「空虛自己」的,都要分享這位成了血肉、我們的兄弟、耶穌的光榮。
主耶穌,我們深信你會繼續把持不捨,陪伴在側,堅強所有準備好要效法你走這漫長的「空虛」之路的跟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