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二00六年 二月《和平》
祈禱與服務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願國際社體能更意識到終止人口買賣的迫切責任。
致
對外關係秘書,陶然總主教
敬
希主教在「廿一世紀奴役狀況── 販賣人口的人權層面」這國際會議上,代我致候與會各人,並向他們保證我會親自關注這事項。
販
賣人口是令人震驚的罪行,既損害人性尊嚴,亦嚴重侵犯基本人權。梵二大公會議早已指出「奴役、賣淫、販賣婦孺及剝奪人的自由與責任,只視人為生財工具的惡劣工作環境」,都是「荼毒人類社會,貶低作惡者人格」的「可恥醜行」,令「造物者蒙羞至極」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 27)。此等惡行公然冒犯所有文化及人民所認同的基本價值觀,侮辱了人之為人。
販
賣人口與全球一體化有關,其急劇惡化的情況,令人震驚,是急迫的政治、社會及經濟問題之一。此問題嚴重威脅到個別國家的安全,亦是國際公義問題,不容拖延處理。今次大會反映國家之間的共識加深,愈加同意販賣人口這邪惡勾當,必須透過促進有效的法律機制,予以打擊,令那些從中得益者受到懲罰,並幫助受害人重新融入社群。同時,大會為販賣人口帶來的複雜人權問題,給我們持續反省的重大機遇。誰能否認此罪行的受害人,往往是人類家庭中最窮及最無自衛能力的一群,是我們的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個?
販
賣人口令人尤其反感之處,是對婦孺的性侵犯,侵犯了他們固有的基本人性尊嚴及權利。將賣淫視作一門生意或工業的趨勢,令人擔憂。這不但加速人口販賣,亦在證明人愈來愈傾向於將自由從道德律中抽離,並將充滿神聖奧義的性事降格為純商品。
為
此,我有信心大會一方面會處理販賣人口這現代疫症所帶來的重大政治及法律問題,同時亦會探討販賣人口對德育的深遠影響。我們必須探討那寧可忍受沉重代價,去造就這「需求」日增的人口敗賣市場的深層成因。若探討方向正確,自會檢視現代的生活方式及行為模式,尤其對女性的看待。因為那些行為在發達國家,已衍生了一種不折不扣的性剝削工業。同樣地,既然大部分的受害人來自發展較慢的國家,這些國家必須制訂更多有效措施,阻遏販賣人口,並協助受害人重新融入社群。
我
帶著鼓勵及盼望的心情,祝願大會的工作順利,並誠心祈求天主,恩賜主辦者及與會者豐厚的祝福。
若望保祿二世
就「廿一世紀奴役狀況──
販賣人口的人權層面」國際會議,致函陶然總主教
個人和團體反省
若賣淫被禁止,販賣人口問題,會否仍然存在?
你還察覺到有哪些形式的販賣人口?
誰是販賣人口的得益者?誰是受害者?
為何販賣人口的受害者中,有那麼多窮人?
意向二
福傳意向:
願平信徒能認知他們需要 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上用更大的承諾來服務自己的國家。
在
為人類大家庭服務的時候,教會一視同仁地面對所有的男人、女人,力求與他們一起在和平、正義、團結和自由的普遍價值上建立一種愛的文化,並祈望在基督內將其發展,達到圓滿的地步。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話令人難忘:「這時代的人,尤其這時代的貧困者及備受折磨者的喜樂與希望、憂苦與焦慮,亦是基督徒的喜樂與希望、憂苦與焦慮。凡屬於人類的種種,在基督信徒的心靈內,莫不有所反映」(《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亞洲的教會,處於眾多貧困及備受折磨的人民中,因此,特別需要融入他們的生活,尤其透過給貧困及無自衛能力者的愛德事工,彰揚教會的使命。
如
果近來教會訓導權日益迫切地重複呼籲整合及促進人性發展,這是因為她在回應世界的實況。教會愈來愈意識到,不單個人操守,甚至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體系,都常與人類的福祉為敵。因世界創富潛力而受益的人,與因而被邊緣化的人之間的鴻溝,愈來愈大。世界出現了一個很不平衡的現象。要扭轉這個不平衡,思想方法與架構組織,都要徹底改變,以利人性發展。各民族及國際社會在有關發展要面對的巨大倫理挑戰,就是要鼓起勇氣,齊心合力去創造及採取有效措施,以克服「發展不足」及「過度發展」的困難;前者趨向毀滅人性,後者則傾向讓日趨欺壓的資訊網絡將人貶為一個經濟單位。為尋求推動此一改變,「教會並沒有技術層面的解決方法可以提供」, 但是「當教會宣講有關基督、有關教會和有關人的真理,並把這真理應用到具體的情況時,她帶頭參與了去解決這刻不容緩的問題」(若望保祿二世 《關懷社會事務》通諭,1987年12月30日)。畢竟,人類的發展決不只是技術或經濟的問題;它基本上是人和倫理的問題。
教
會的社會教義,主要是為教會成員而寫的,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反省原則、判斷標準及行動指南。投身提升人性工作的教友,務要明瞭這寶訓,並致力將它融入傳教的使命工程。主教會議的教長們遂強調給這些教友提供各種教育活動,尤其在修院及培育中心提供教義培育課程的重要性。在教會和社會中擔當領袖的基督徒,尤其身負公職的平信徒男女,極需要這方面的妥善培訓,好能以福音的酵母去啟發民間社會及其組織架構,使它充滿生機活力。教會的社會教義不但喚醒基督徒領袖關注自己的責任,更為他們提供有利人性發展的行動方針,並釋除他們對人及其行動的錯誤觀念。
若望保祿二世
《教會在亞洲》通諭
1999年11月6日
【 完 】
©
Copyright Shalom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