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二零零七年 一月《和平》

祈禱與服務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在我們這個不幸留下許多暴力事件烙印的時代,願教會的牧者能繼續指出民族之間的和平與相互瞭解之道。

(……) 和平顯然是天賜的禮物,是神恩,要求人人善盡責任,促使人類歷史在真理、正義、自由和仁愛上,發展合乎神聖的秩序。每當有人不忠於超性的秩序;不尊重刻在人心中的道德規範,狂言亂語;每當全人的發展及基本人權受到阻撓或被否定;當無數的人被迫要忍受難以忍受的不公義、不公平對待,我們怎能希望和平的美境能夠實現?因為基本的美好元素──真理,盪然無存。聖奧斯定形容和平為「秩序的和諧」,他在喻意一種境況,這境況最終能使真理圓滿地實現和受到尊重。

那麼,是甚麼人、甚麼事能阻止和平來臨?聖經的第一部書,創世紀甫指向盤古初開,舌頭開?的動物所說出的謊話;聖史若望直稱牠為「撒謊者的父親」(若8:44)。聖經最後一部書,默示錄最尾一章,也談到說謊是一種罪,撒謊者不能進入天上的耶路撒冷:「一切喜愛撒謊並實在撒謊的人,都留在城外」(默22:15)。由撒謊的罪引發的悲劇與違理之情,給個人及國家造成兼繼續製造災難性的影響。我們需要回憶上世紀的事件:越軌的思想和政治體制,蓄意將真理歪曲,引致數不清的男男女女被剝削,被殺害;一個又一個的家庭和社群慘遭滅絕。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怎能對當今的謊話,掉以輕心?這些謊話是支架,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支持著通向死亡的危險程序。真正尋求和平的男女,必先明辨真假;這是全球未來和平的關鍵。

不拘男女,不拘文化,只要是人,和平就是心裏難以壓抑的渴望。所以,人人都該有締造和平的同感,我們實在應該竭力阻止任何形式的謊言來毒害關係。人類大家庭只有一個,所有人都是家庭成員,過分強調差異與此基本真理背道而馳。我們須醒覺人人的命運相同,超性是唯一的終向,所以我們要盡量利用不同的文化與歷史去合作發展,不搞對抗。將這些真理落實,和平就會臨現;每當我們以純潔的意向聆聽自己的心,這些真理都會顯得很簡單,很容易明白。就這樣,我們有了新的目光:和平不是單指?有戰爭,而是在一個由公義管治的社會中,人民和諧共處並互相促成和平的美果。和平的真理呼喚每一個人去建立真誠和有建設性的關係,鼓勵每一個人去尋找並踏足寬恕與修和之路,坦誠與人交往,忠於自己的說話。基督徒特別明白到罪之可畏,體會到必須接受救主把我們從罪惡中釋放的救贖,遂全心仰望祂,知道「他?有犯罪,他口中也從未出過謊言」(伯前2:22; 參依53:9),耶穌自稱是真理的化身,給見到神視的人直言祂厭惡「一切喜愛撒謊並實在撒謊的人」(默22:15)。祂揭示了全部有關人及人類歷史的真理。祂的恩寵容許我們「藉著」真理並在真理「中」度生,因為祂是唯一徹底真誠忠信的。耶穌是真理,這真理賜平安。

(……)最後,我謹再次邀請所有的信徒專心慷慨事主。親愛的兄弟姊妹,聆聽福音就是學習在真理上建設和平,當我們依循著愛的誡命去生活時,真理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啟導我們。每個團體都需要積極培育成員去見證一個目標:更能意識、更能欣賞、更實在地將和平的真理在生活中呈現。我更懇請大家多作祈禱,畢竟,和平是天賜的禮物,是一份必須不斷懇切祈求的禮物。靠著天主的助祐,我們的宣講及為和平的真理所作的見證,就會更具說服力,更富啟發性。新年伊始,讓我們在這涕泣之谷,滿懷信心及孝愛之情,仰望和平之子的母親、瑪利亞,求她幫助全體天主子民,不管他們身在何方,都能在使人獲得自由的真理之光引導下(參若8:32),為和平奮鬥。透過瑪利亞的轉禱,願全人類日益渴求和平,並竭力讓和平的真理愈滿人間,給未來的世代建造一個更安全寧謐的將來。

教宗本篤十六世
世界和平日文告
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八日



個人和團體反省
  1. 依你看來,甚麼是通向和平的步驟?


  2. 你認為哪一步最重要?


  3. 為甚麼和平難以實現?




意向二

福傳意向: 願非洲的教會常能成為基督福音更加真切的見證,並在每個國家中,投身於倡導和解與和平的使命。

領事先生: (……)閣下強調盧旺達共和國願意繼續發展與教廷的既有關係;基於我們雙方的共同願望,在二零零四年,我們慶祝了建交的四十週年了。教廷與貴國同希望全盧旺達居民的權益都得到充分尊重及人人同享平等的生存條件,以鼓勵更多帶著近代歷史烙印的居民打破局面,史無前例地更積極參與國家的人性乃靈性事務發展。

去年我們悼念發生在一九九四年震驚世界,將整個盧旺達社會、經濟、文化及家庭結構撕裂的慘劇。今天,我們必須感到被召刻不容緩的為和平與修和、現代與將來的世代,建設一個晴朗祥和的明天!

首先,這意味著一個以良心為本的自我反省,去尋找這悲慘事件的主因,在理性及感性層面上都要常記取同人相處要如兄弟姊妹的責任,拒採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為。更要立法保障安全,以利民主結構和諧運作。同樣重要的是保障每個市民的基本權利,確保人人享同一的法制。這法制只能事奉真理,並要盡快剷除人心的惶恐、復仇的意念及貪贓枉法等的不義。

希望這些實現公義,致力促進真正和平友好的努力能使整個國家團結起來,制訂政治、經濟及社會決策,以推動國家全面發展,給所有居民償還尊嚴及穩定大湖區的局面。

閣下強調天主教會在盧旺達重建國家的工作上扮演著積極的角色,我深受感動。最近我也曾在此會見了派駐盧旺達的主教,從主教的申述,從教會在當地建立的無數慈善、醫療、教育機構,以至幫助人重整心靈,重拾相處情如手足的意趣,我知道教廷著實投身去建設修和與寬恕。

在本聖體年裏,信眾和牧者都盡量集中精力去慶祝主日感恩祭的共融,並從中吸取了新力量作團結和希望的工匠。

一如我對教廷的外交使節團所說的:教會「不為自己要求特權,只求法律讓她自由地履行使命」。但願今後教廷與盧旺達政府權力機構的對話,使人更清楚明白教會切望積極參與盧旺達人民的人身與精神發展。

教會必須跟盧旺達政府建立互信的伙伴關係,才能有效地履行使命,促進情如手足的友愛關係,締結和平。教會也必須尊重盧旺達國內不同團體的文化及宗教特色。教育界及醫療界曾派代表出席的會議,證明大家都有意建造一個團結的國家。愈能尊重對方的使命,就愈能合作。

謹在閣下就職之際,祝願閣下事事成功。閣下可放心,仝工們定會體恤閣下的需要,樂於歡迎,盡力幫助。願天主豐厚地祝福閣下、閣下的家庭、仝工及全盧旺達居民和領袖。

教宗本篤十六世
致約瑟夫.博內薩先生
盧旺達共和國派駐教廷的新任大使
二零零五年六月十六日

【 完 】



© Copyright Shalom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