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子揮霍淨盡回家,老父若教訓一頓或將他逐出家門,大不為怪。叫人驚訝的,倒是比喻中年邁的慈父,從老遠跑上前,熱情地親吻敗光家產的兒子,流露出「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大喜悅。父親傳達了天主對人的愛與寬恕,即如答唱詠所述說的:「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遲於發怒,他沒有按我們的罪惡對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過犯報復我們」(詠103:8-10)。
小兒子荒唐度日,耗盡所有,做錯了很多事,但他能信賴父親的仁慈:「父親有許多傭工,都口糧豐盛」,於是鼓起勇氣,回歸父家。小兒子良知頓悟,向父求饒,父親就恢復了他的身分:戒指(代表權威),袍和鞋(代表自己人),都給他重新穿戴,還設宴慶祝。知恩報愛是我們與天主交往的途徑,絕非邏輯理論,因為天主對我們的愛遠遠超過我們的邏輯思維。
大兒子演繹了另一個蕩子的角色,他享受著「常同父親在一起」的殊恩,卻斤斤計較。身在福中不知福,死守法律,僵化無情,心胸狹窄得無法享受信仰的喜樂;不能跟天主所接納、所寬恕的人同歡共慶,位格上的缺失,就是一條罪了。
親愛的主,求祢教我們懂得反躬自問,從自己的缺失中,「起身」投奔祢慈愛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