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是個木匠,但祂所講的比喻幾乎都以農耕、捕魚、畜牧、家事為主,而非關乎木工。答案可能很淺顯:耶穌以群眾切身的生活經驗來對他們說話,而聽耶穌講道的群眾,以農夫和漁夫佔大多數。在福音的其他片段,我們都可以看到耶穌這種做法:在若望福音第三章,耶穌以深奧的神學思想與尼苛德摩對話,因為後者是個大師傅和學者;然而,在第四章,當耶穌與井邊的撒瑪黎雅婦人談話時,祂用了很簡單的事物 ── 水和她的丈夫,巧妙地帶出朝拜的地點,並清楚解釋了須以真理之神朝拜的深奧道理。
天主總是在我們的實況中,並按照我們的性格、需要和渴望,跟我們說話。我們都不是農夫,大抵亦從未見過芥子,或種子長大成蔭的芥子樹,不過我們仍可以明白耶穌所講的道理:種子自長;轉變也是一樣。微不足道的開始,可以發展出驚人的後果。最初的十二門徒,成了遍布全球的教會。
天父,求祢讓真正的信德在全地面上繼續發芽滋長,愈顯祢的光榮,讓人人都得到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