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
|
|
二零一七年五月《和平》
|

(譯自耶穌會士柏德‧奧蘇利文神父 Fr Patrick O’Sullivan SJ
共七章的 God Knows How To Come Back Home)
第五章 外在的黑暗
(續前)
同一的主題貫穿我剛才說的兩個故事,及保祿在格林多後書的頌謝辭。迎向生命的困難與苦楚,有兩種方法,任君選擇。我們可視之為不惜一切都要避免,都要遠離的事;或可擁抱,將它放在心坎,視之為作門徒不可或缺的成分 ── 我們同天主的奧秘性關係。
選擇一:我們的苦難成了是降到我們身上的邪惡;選擇二:我們的苦難就是活生生的生活體驗,領我們更深入生命的奧秘、天主的奧秘,並由此衍生新的希望和信任。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迎納痛苦與磨難到我們的心,視之為生命的一部分,即我們同天主的奧秘性關係的一部分,這樣,我們會在一個更深的層次發現,我們會經驗到只有天主才能施予的慰藉。
這最後的一句話,實質意義何在?在日常生活中,它有什麼面貌?有一對由我主持婚配聖事的夫婦的第二個孩子名叫奧莉維亞(Olivia),她患有唐氏綜合症及先天性心漏。懷孕期間,這對夫婦已經知道奧莉維亞的健康狀況;儘管醫生用盡方法提示,墮胎從來不是他們的選擇。他們說:「奧莉維亞是我們的家人,如果我們的社會容不下像奧莉維亞這樣的嬰兒,便是一場真正的悲劇。奧莉維亞叫我們著眼於真正重要的東西。如果生命有任何意義,它的意義就是一切。」
這就是當我們讓痛苦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在日常生活中能有的面貌 ── 一種實質的生活體驗,將我們帶入更深的生命層次,賦予我們更大的希望。
最後,我們宜於記取耶穌會士威廉‧巴里(William Barry SJ)的提醒:我們不是活於一個由公義管治,有善必賞,有惡必罰的世界。我們活於一個更神秘奧妙的世界 ── 一個由無限仁慈的天主以憐憫管治的世界。
這提醒幫助我們辨別真假宗教。假的宗教告訴我們:「如果你是個好人並祈禱,沒有你害怕的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真的宗教告訴我們:「如果你祈禱並信靠天主,無論什麼事情發生在你身上,都毋須害怕。」
第三部分:加強對天主眷顧我們的意識
第六章 使命和生活方式
|
我們確信在基督我等主及祂的淨配教會之間,常是同一不變的聖神治理我們,引導我們得到靈魂的救恩 (「與聖教會思想一致」,神操第365條)。
| |
我們對教會的態度
我們同教會的關係,可增強或削弱我們對天主眷顧的意識。如果我們在天主建立的教會內有如家的感覺,我們會比較容易信靠天主是位愛我們的天主。依納爵對教會的態度,構成他的靈修一個重要幅度,這態度在「與聖教會思想一致」的文本中,清晰可見。我們用的「思想」一詞,其實未能貼切地表達出依納爵所用的西班牙字眼(sentido)所蘊含的力度。這個西班牙字眼強調要懷著情意向教會開放:即依納爵鼓勵我們要如愛母親那樣去愛我們的教會,而非只是像灰姑娘那樣容忍她的繼母。
不要忘記教會在依納爵的時代,非常曖昧,充滿醜聞。在依納爵成長的時期,他該聽聞儒略二世(1503-13),那最後一位領教廷部隊出征的教宗。據說有一回,當儒略二世被圍困在他的其中一個城堡時,他每天早上都會巡視城垛,將圖謀作反的人逐出教會。這豈是「天主眾僕之僕」的所為!至於在一五四零年批准耶穌會成立的教宗保祿三世,則異常寵愛他的孫兒們。
然而,儘管曖昧,依納爵的視野很清晰:他看到教會的權威乃負著督導教會使命的角色,亦看到何謂忠於教會。這裏還需補充一句,正如一位作家所說,依納爵「對教廷的神秘密契」,往往導致教廷改變初衷,並同意依納爵的意願。因為依納爵的方式是祈禱與修好,不是對抗。
依納爵介紹「與聖教會思想一致」時,加了一個副標題:「為能在戰爭的教會內懷著正確思想,應遵守下列的規則」。明顯地,這裏強調的是教會的使命。這些規則鼓勵我們要作療傷及修和的人,好更團結一致,更有效地履行使命。
──── 第六章未完,待續 ────
© Copyright Shalom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