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行了上主視為惡的事,全像他父親所行的一樣」。隨著這句對年輕的耶苛尼雅王的評語,必然就是他向巴比倫王拿步高的投降,以及他被逐的記載。邪惡本身招致苦難和懲罰。也許,十八歲的耶苛尼雅太年輕了,入世未深,故只能依循前人的做法。可是,最終,每個人都要承擔自己的罪行。
現今的世界不見得比從前的好:不論是在政治、經濟或道德方面,一個世代的人在重蹈前人的覆轍。自然地,良善的人對一切感到厭倦,禁不住要如聖詠作者那樣提問:「上主,你經常發怒,要到何時,你怒燄如火,要到何時?」
憤怒的不是天主,而是人:是似乎無法打破惡念與惡行在惡性循環的人。我執筆時正是聖週六。耶穌被釘翌日,一個安息日,門徒們一定以為天主捨棄了他們,而處於絕望當中。
當我們的世界好像被困於聖週六的淒涼,讓我們謹記:基督在我們中,作了我們得光榮的希望(哥1:27)。讓我們都能從這個奧秘得到鼓勵。
主,願我們的希望,不會被世間的邪惡淹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