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二零二零年 六月《和平》
(譯自耶穌會士
Fr Brian Grogan SJ
全書共十二章的
Pedro Arrupe SJ : Mystic with Open Eyes
)
第九章
為公義而奮鬥,1975
(續上)
教會內對改革所持的態度,有著顯著的大不同:教會是個堡壘,是永恆不變的磐石,或是將她想像為旅途中的朝聖者,是一個門徒團體更好?Newman把持的信念:「活著就是求變,要完美就要經常作出改變」,是對,還是錯?
努力邁向耶穌給我們許諾的真理(若16:13),是很費力很艱巨的任務。當意見分歧,而基督徒最終都能夠互相接納,就是讓天主的恩寵在衝突中生效。團體 ── 多樣性中的團結 ── 就是奇蹟的誕生。挑戰在於「不為實踐真理而互相撕殺,而是在我們的不同中彼此相愛」。一句後改革期的至理名言堅決主張:「在必要的事情上,必須團結;在可疑的事情上,自由開放;在一切事情上,要有愛德」。
伯多祿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忠心耿耿,毋庸置疑;他的忠誠,甚至包含一種奧秘性質。不過,他沒有履行教宗委派的;兩者的關係演變到1980年,伯多祿以年邁為由,向若望保祿二世呈辭。教宗怕如果伯多祿辭職,繼任的新會長或許會更難應付。於是他拖延,叫伯多祿且慢。這點我們稍後再談。
反省
你怎樣處理衝突?
你繼續嘗試去愛那些跟你持不同意見的人嗎?
你有沒有為他們祈禱?
第十章
耶穌會的難民服務,1980
1980年對伯多祿來說尤其艱難,但他從來沒有氣餒。也許這是明顯不過的,但不要忽略,它在訴說他的精神。由四方八面而來的問題,向他圍攻 ── 既有來自修會內部:反對推行改革的聲音,及會士人數的下降;也有來自教會的最高層。此外,令人遺憾的世界狀況,必在極度挑戰他天生樂觀的性格。然而,滿懷新穎創意與領導才能的他,努力不懈,埋頭苦幹,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希望,也是另外一些人的惱怒。憑著靈感,同年十一月,他創立了具深遠影響的耶穌會難民服務。
難民危機既然可以在一夜之間爆發,伯多祿希望他的會士能夠準備好,在短時間的通知下,便能離開固有的使徒工作和學術職務,投到難民中間,與他們共渡時艱,無論難民身處什麼地方。這符合依納爵的呼籲:到最有急需及無人問津的地方。遊歷讓他體會到,難民是世界上承受著最高風險的人。二百萬越南船民,為逃避越戰之後的鎮壓,不惜冒上一切危險,投奔怒海,尤其令他震驚。這也許是現代史上最大的一次逃亡潮,而世界卻毫無準備。面對這個危機,他以依納爵的風格回應,簡單地問:「我們應做什麼?」
他跟修會的領導層,分享他的憂慮。他說:「體現依納爵的願景,我們不能一成不變!」他的呼籲,引起了共鳴:有人力和金錢方面的支持;游說政府和其他機構的工作亦隨即展開。這麼慷慨的回應,正好在反映他為更新耶穌會所作努力,結出了果實。他強調,自願參加的人,毋須才華出眾:
我們都是正常的,因為我們都不是天才。也許,耶穌會內有些天才,但為數極少。多年之前已有這個說法:耶穌會擁有的巨大力量,就是幾經磨練得來的平庸!真正的卓越在於對基督的委身。做每一件事都要認真辨別神類。
「耶穌會難民服務」不但成了代表耶穌會目標的一大徽號,還啟發了許多平信徒,願意為服務世上可能多達七千萬的難民,而放棄自己的安穩生活。
他於1981年7月探訪菲律賓,主祭了十四台彌撒,發表了二十六次演說。是次馬不停蹄的探訪,他總是這樣鼓勵人和挑戰人:要準備好以信仰和公義服務人,不過,要以一種「以愛德為根為本」的方式。
他在毫無準備之下,給在泰國難民營服務的人所講的一番話,成了他的最後訓勉。那是籲人注重內修。
請鼓起勇氣!我還要告訴你一件事,請你千萬不要忘記!祈禱,多多祈禱。人的力量並不能解決我們一直在討論的許多問題。我在跟你說一個我想強調的訊息,也許這就是我給耶穌會的最後訓話(swan song)!在我們一連三天的會議,如果我們用半天時間為我們期望從會議中獲得的成果祈禱,我們會有非常不同的靈感。我們會得出不一樣的、無法從書本中找到或通過討論而得到的總結。(……)
──── 第十章未完,待續 ────
©
Copyright Shalom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