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
|
|
二00五年 六月《和平》
|

(續前)
第九章:如何聆聽天主
近代一位為依納爵撰寫傳記的作家強調依納爵有能力「細心聆聽臨在於他心底深處的天主……他時常能夠敏銳地聽到藏於他內的天主聖言,喜樂與平安更加強他的聆聽能力」。
我們能否變成這樣?我們可否跟依納爵學習,好能更靈敏地感受到臨在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天主?答案是一個非常肯定的「可以」。依納爵親自鼓勵我們,並指示我們可如何聆聽我們的內心,以更容易認清前路及作好的選擇。
也許在起初我們只能偶爾觸及常常臨在、幫助和指引我們的天主。但透過練習,我們可望像依納爵一樣,自然而然地,無須思索地便歸心「細意聆聽臨在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天主」。
依納爵同天主交往不限於祈禱與獻彌撒的時候,他能在萬事萬物中找到天主的能力,更與日俱增。依納爵死的時候是六十多歲,在他死前不久,他承認:無論何時,只要他想,他就能夠找到天主。同樣,天主時刻與我們同在,我們可學習依納爵,享受天主的伴隨,樂於跟這位終身伴侶分享每一個生活環節。
我從不孤單
我是可以深入體嘗聖神與我的獨特關係;聖神清楚明暸我的獨特處境,身在何方。我無須要在某個「正確位置」,才能與心中的聖神相遇:我的聖德無須先要到達某個程度,比如像聖人般聖潔,才能親密地經驗到聖神臨於我心。聖神樂意在此時此刻與我同在,祂不會寧願跟風趣或顯赫的人同在:祂喜歡我,喜歡與我同在,鼓勵我,提示我,吸引我向善。
聖奧思定說:「我們因你而被造,我們的心若不歸依你,決難以安息」。如果我們以為聖奧思定說:我們的心要在死後與天主相遇時才會安息,那我們就誤解了他的意思了。事實上,人生每一刻都可以在天主內享受心靈的安息;即使現在,在你閱讀這篇文章時,你都可以安息主懷,並相信祂面帶微笑凝望著你。試試看!
你是否誠心相信天主望著你微笑?你是否誠心相信我們在前一章所說的:天主確實存在,且對你懷著希望?你是否較易相信天主見你一貫糊塗潦倒,而向你搖頭歎息,深表失望?事實是天主見我們自掘墳墓而悲傷,祂永遠永遠都不會放棄我們:祂一直向我們伸出援手,?柔地鼓勵我們再接再勵,不要氣餒。
當我們年紀漸長,較易發現天主的臨在時,默然回首,會驚覺自以為做得對,甚至處事很精明,原來錯得要命。此時,發現天主在那些陰雲密佈的日子,仍不離不棄,至今仍一直與我們同在,教人欣慰。
認出祂的臨在
以下的見證是一個好例子,教導我們在這些經驗中成長,以更敏於發現天主。
「我女兒自幼生病,已病了八年。我一直併命懇切祈禱:『讓我的女兒立即好轉吧!』我相信天主會在我女兒身邊,但當時我未能意識到天主都在我身邊。我無法掌握祂怎樣嘗試在我女兒的病情中指引我。祂善待了我,但我卻只執著一事──立刻給我行個神蹟。
慢慢,我掌握到一些價值。若非處於這個境況,我會錯過這些東西。譬如說,我的家族視病為恥辱,但遇上同一際遇的人,我開始接受患病是生命的一部分。在候診室及診所裏,跟其他父母分享各自的困難,互相支持,共渡難關;一同在聽到好消息時歡躍──我懂得人的真正價值了。
現在我看出天主十分著緊,全情投入我的生命;但當女兒在承受著連串難忍的身體檢查時,我沒有可以依靠祂,求祂抱緊我的意識。不過,現在祂與我一同坐在候診室,一同坐在床尾:母親常要苦候,但都不是孤獨一個。」
聖奧思定反省放蕩的日子,作出這樣的總結:「你與我同在,但我不是」。天主在他不?之年,依然與他同在,只是他遠遠避開天主。
天主的別名
若有人叫你用另一個名字叫「天主」,你可以用「臨在」,因為天主就是那樣。當梅瑟問雅威叫甚麼名字時,雅威答:「我是自有者」,意即「我在」;祂其實在說:「我會為了你而在那裏」。天主親切地臨在於萬事萬物當中,尤其親切地與我們同在。「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就是祂的名字。瑪竇福音最末的一句美妙驚人:「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第九章:二之一】
© Copyright Shalom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