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
|
|
二零一七年 三月《和平》
|

(譯自耶穌會士柏德‧奧蘇利文神父 Fr Patrick O’Sullivan SJ
共七章的 God Knows How To Come Back Home)
(續前)
第四章 內在的黑暗
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篇聖經是厄弗所書3:14-21:
|
因此,我在天父面前屈膝 ── 上天下地的一切家族都是由他而得名 ── 求他依照他豐富的光榮,藉著他的聖神,以大能堅固你們內在的人,並使基督因著你們的信德,住在你們心中,叫你們在愛德上根深蒂固,奠定基礎,為使你們能夠同眾聖徒領悟基督的愛是怎樣的廣、闊、高、深,並知道基督的愛是遠超人所能知的,為叫你們充滿天主的一切富裕…
| |
我發現這段經文每一句都給我傳遞訊息,尤其那句「堅固我們內在的人」。一天,我發覺這是一句很好的祈禱材料,一個叫我們去求的重要恩寵,以作為恐懼的解藥。我想如果內在的我日漸堅固,好讓基督藉著信德住在我心中,我的自由便會日益增長。只要我一天比一天自由,那麼當我遇上複雜麻煩、難以應付的交往時,便不易被打亂被嚇怕了。
數月以來,每天祈禱,我都祈求內在的人得到堅固 ── 增進自由。在隨後幾個月,我開始注意到變化,最初還令我感到不安。因為,在遇上麻煩的交往時,我不但沒有感到不易被打亂,反而覺得比前更甚。
我用了好一段時間苦苦思量,然後漸漸明白到,真正發生的是什麼。在祈求內在的我日漸堅固,好讓基督藉著信德住在我的心中,其實,我在求的,是一顆肖似耶穌的心 ── 這是危險的禱詞!因為愈進入耶穌的心,我們愈變得敏感;我們愈敏感,就愈容易在麻煩複雜的交往中感到被打亂。
這只不過是我得到的部分「啟示」。我也明白到天主恩賜的自由,不是減少我們的知覺,而是賦予我們採不同行事方式的能力 ── 自由不在於感受,而在於我們怎樣行動。一言以蔽之,天主恩賜的自由使我們能夠按照我們的信念行事,不受我們的感覺支配。儘管我們感覺非常混亂,自由總能給真理騰出空間,讓它推動我們,而不讓恐懼駕馭。
最後,就恐懼和焦慮要說的是:有時,在我們與人的交往中,我們會經驗到一種莫明的恐懼和焦慮 ── 而我們的反應,可能會是相當不合比例的。
對此,我懷疑是否只有一個解釋,畢竟,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我們感覺到 ── 不自覺地 ── 我們沒有善盡我們在家庭中擔當的角色 ── 再一次,又是不自覺地。
普遍認為,例如,一個酗酒的家庭是不健全的、功能失調的不正常家庭,於是,成員 ── 相當不自覺地 ── 為了應付張力,便擔當起不同的角色。常見的角色有:互相依賴(或救助者)、詼諧者、成就者、受害者等等。
不過,所有的家庭或多或少,其實都算是個功能失調的家庭,我這說法,相信並不為過,所以,我們大家都在我們的家庭中,擔當著某種角色。
但情況並不止於此。每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情況類似我們在家庭中承受的,我們又會去扮演我們在家庭中的角色,作為應付壓力的一種方式。不幸地,這會產生反效果,壓力不減反增,因為不自覺地,我們會為把角色活好而增加了焦慮。壓力愈大,局面愈緊張,我們會愈不自覺地責怪自己,不能夠將局面擺平;個人的焦慮也就愈積愈多。
每當有這種經驗,在回復到平安的狀態時,再去作反省,會收最大裨益。我們可以問自己,我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認識到我們在擔當的角色,就可進一步處理內心的黑暗。
遺傳的罪
每個家庭既有恩寵的歷史,也有遺傳的罪,即是說未解決的衝突會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李察莊遜(Richard Johnson)寫道:「如果你想將最好的遺產留給你的子女,就給他們一個潔淨的無意識,不是隱藏在你的無意識當中,你從沒活過的生命」。換句話說,父母親的包袱,難免會傳到子女身上。
身為神父,我不知碰過多少個家庭,對聖誕節這一天有恐懼感,因為這是家族聚首的時刻。可是,一句不經意的話,便會打翻五味架,弄僵整個局面。為什麼呢?因為家庭成員都帶著上一代未解決的問題,如果有人無意中「按錯鍵」,那未經解決的便會破繭而出,家庭成員 ── 相當不自覺地 ── 便開始宣洩。
可悲的是,家庭中兩位成員互不瞅睬,是常見的事。十居其九顯示,這情況在上一代完全一樣。所以,家庭要認識他們的家族歷史,無論是光明或黑暗。這樣,他們就可以看得更清楚自己是否在延續祖先的恩典或罪孽。
如果將家庭的骸骨掛在密室,陰魂只會不散。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出來曬太陽,並得到公認,救贖和治愈才可生效。「沒有談及的就沒有處理」,是句智理明言適用於很多生活情況,包括家族史。
前陣子我跟一位朋友談及祈禱。他告訴我大概有五年時間,每當他祈禱的時候,就像坐在一堵磚牆前面 ── 只得一片空白。然後,有一天,耶穌在他的祈禱中出現(朋友用圖象描述這個故事,雖然他急忙補充「圖象」並非合適用語,但已經是他認為最貼切的了),並把他帶到一個巨大的洞穴。我的朋友問:「這是什麼地方?」耶穌答說:「這是你的恐懼曾經住過的地方」。我的朋友說:「噢,如此巨大!」耶穌說:「是的,它必須是巨大的;因為有那麼多的恐懼」。
耶穌續說:「你還記得那些年,你認為當你祈禱時,什麼都沒發生嗎?其實是我在驅除你的恐懼,但我不得不麻醉你;否則你無法忍受我所作的」。
我的朋友是個腳踏實地的老實人,所以我對他所說的,尤其關於耶穌的經歷,不作懷疑。他的經驗使我思考到為什麼一些年老的、軟弱的,活著卻仿如陷入昏迷,長長一段時間仿如一件「關掉」能源的機器,其中一個原因也許就是耶穌把他們「麻醉」了,使祂可以消除家族代代遺傳的心病。
從外無論怎樣看,這些人都是毫無意義地在苟延殘喘;但內裏,卻可能是撰寫家庭歷史新篇章的戰場。所以,如果我們有機會探訪這類長者,最好就是集中精神同他們「溝通」,這樣,如果有需要,他們的精神便可從我們的關懷愛意中吸取能量。
在五十年代,耶穌會士杰羅德凱利神父(Fr Gerald Kelly SJ)寫過,人的成熟程度與宗教承擔的關係。他提出的問題,至今仍然適用,所以,以這些問題作為本章的結論,我認為是恰當的。
|
你任由怒火爆發,喜歡抱怨,常認為人家待你不公嗎?你常猶豫不決嗎?你逃避責任嗎?你托辭掩飾缺失嗎?你無法面對現實嗎?你所做的主要都是為著個人享樂和眼前利益嗎?
你不能作出合理讓步,不願意採取與你意見不合者的角度去嘗試看看嗎?你是否要收獲多但付出少?你總被別人誤解,卻從來不會誤解他人嗎?當情緒受挫,你的反應會是強烈的,甚至是爆炸性的嗎?
你過分依賴別人,受恐懼控制,並喜歡作白日夢嗎?你拒絕並避免作自我犧牲嗎?
你無法忍耐難受的情況嗎?雖然這清單並不完整,卻足以使一個認真的人屏息呼吸,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可能在這令人不安的描繪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幸好心理學家添上一句安慰語:即使成熟的人,都會偶爾犯上這些過失。
| |
── 第四章完,待續 ──
© Copyright Shalom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