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八年 九月《和平》
|

(譯自耶穌會士柏德‧奧蘇利文神父 Fr Patrick O’Sullivan SJ
共六個部分的 Prayer and Relationships)
(續上)
第六部分 在萬事萬物中尋找天主
明辨:一些善神與惡神的跡象
與意識省察,並行不悖的,是養成明辨的習慣。作明辨的範圍有二,兩者緊密相連 ─ 辨別天主為我的旨意是什麼,及在我內運作的,是善神,還是惡神。
在《扎根》(Sure beats selling cardigans)一書中(137-139頁),我曾比對了善神與惡神的四個不同跡象。以下是我就這四點初探,再著墨。
善神的跡象
- 真正意識到自身的價值,自信心得到更新。
- 希望重燃;我們相信,無論如何,耶穌都與我們同在。
- 真正感受到一種推動:「情況無需是這樣的。我想為此做些事,而且我是可以為此做些事的」。
- 我們的精神感到煥發;我們感覺輕鬆了,釋放了。「我應該」變成「我想」。
- 我們對人更憐憫,也更能敏察別人的需要。
- 儘管清晰明確,仍留個空間去質疑。
- 我們被引導將我們所關注的,帶入我們同耶穌的關係中,並專注於關係上,而非問題上。我們告訴祂(儘管重複又重複)問題怎樣影響我們。
- 「應預先假定,每個真誠的基督徒,對他人的言論,常該爽快地加以善意的解釋,而非輕率誹議」(聖依納爵)。真理不容壟斷。
- 我們被引導去釋放我們的傷痛,並能這樣祈禱:「耶穌,祢願意我怎樣去待這個人,就請祢將這種態度賜給我」。
- 雖然意識到自己有罪,但因為抱持希望,我們被領回到耶穌和別人的關係上。
惡神的跡象
- 喪失了自我價值的意識。自信低落,甚至用連批評別人都不會用的想法和說話,來狠批自己。
- 希望幻滅;漆黑一片。
- 有一種被卡住或被困的感覺,走投無路;或像在一個大黑洞裏,轉來轉去。
- 心情沉重,揮之不去;感到受壓,或受一種不能卸下的責任感所折磨。
- 我們淪為憤世嫉俗 ─ 看不到任何人有任何好處 ─ 或顧影自憐。
- 因質疑而產生焦慮,結果一片混亂。
- 我們發現自己不斷地在思考發生了的事情,或專注去解決一些問題,結果不但一籌莫展,反而更加支離破碎,心力交瘁。
- 我們很容易會跟別人產生負面的交流,並迅即互相指責,持「我是對的,你是錯的」的態度。
- 「有些人的心留著往昔關係的屍骸,硬要去傷害,以證自己的身分」(John O’Donohue, Anam Cara)。
- 想到自己的罪和缺失時,自慚形穢,並停留在那裏。
最後兩點
惡神之道是引我們脫離關係;善神之道是引我們更深入到關係裏去。
我們的專注力集中在那裏,生活的其他所有範疇,都受其影響。如果我們聚焦到消極面,消極就會蔓延;如果我們聚焦到恩寵上,聚焦到那能賦予生命的,恩寵就會綻放。
在萬事萬物中尋找天主
我抽煙五十多年了。但是,近年,因為各種原因,我有點懷疑,也許耶穌想我停止吸煙了。所以,當我祈禱的時候,我常跟耶穌說:「如果祢想我停止吸煙,請祢告訴我」。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祂真的告訴我了。事情是這樣發生的。
直至最近,我的部分工作,是跟年輕的會士(如果不是年輕,至少是比我年輕)一起讀耶穌會的憲章。有一次,我們剛好討論完,依納爵在憲章中提到的,不僅要服從長上,也要服從其他人的部分。例如,當一個人被派到廚房工作,要服從廚師;或當一個人正接受醫生治療,要服從醫生。
當我們剛好討論完憲章中的這個部分,我去了醫院,接受醫生把兩條管道植入我的一條動脈。那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只是當我正要離開醫院時,我跟醫生說:「我想偶爾抽根煙,還是可以的……」。醫生相當嚴厲地說:「絕對不是!」
我明白到一個不受歡迎卻清楚的訊息:如果我想理性地否定醫生所講的說話 ─ 以依納爵的思路去想 ─ 我也可以理性地否定我所作的一切承諾。所以,這就是耶穌在我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給我鏗鏘的答覆。在萬事萬物中找到天主,不一定常在我們的意料之內!
耶穌,信實的一位
(在我加入耶穌會五十週年的金慶感恩祭講道)
每逢看見神父拿著講稿走向講台要證道時,我總會悄悄地嘗試,察看那份講稿有多少頁,是電腦打稿,還是手抄稿,好調校我的屬靈專注力。今晚不足一頁,是電腦打印的。
近來,在耶穌會士的聚會,我們經常聽到,時而帶點惆悵唏噓的話︰「我向四周一看,看不見多少張年輕面孔」。這是事實。但反過來說,我們看見更多熟悉的,慶祝銀、金、鑽禧的面孔;這是積極的一面!正如年輕人為任何一個企業獻出的精力、熱情和創意都很重要;老年人 ─ 慶祝銀、金鑽禧的 ─ 也是一樣,因為他們證明那企業值得人奉獻一生;他們是忠誠的象徵。不過,我們這些慶祝禧慶的人所見證的,不是我們自己的忠誠,而是耶穌的忠誠。
換句話說,我們聚在這裏慶祝禧慶的,不是在表明我們忠於我們的召叫,而是耶穌怎樣忠於祂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召叫,怎樣陪伴了我們,直到現時這一刻。
最近,一位做退省的,送了一張咭給我,上面寫著︰「很高興你選擇成為一位神父」。雖然我深受感動,但瞬間猛然冒起的是︰「我沒有選擇做一位耶穌會士,我是被揀選的」。我可以想像,我們所有慶祝禧慶的,幾乎都有同一的經驗 ─ 我們是被揀選的,而耶穌一直忠於祂的選擇。
也是最近,我聽到這個故事:一位女孩明顯地帶著不同意的口吻,問一位老翁︰「你抽了一世煙嗎?」老翁答說︰「不是,尚未!」
今晚在這裏慶祝禧慶的,沒有一位做足一世耶穌會士,是,尚未!不過,到目前為止,還算不錯。有耶穌每天忠誠陪伴,願終有一天,我們的墓碑都刻有「耶穌會士」這個稱號。
後記
神操
聖依納爵的神操是記錄一個人,持續深入探索在耶穌內顯示的神妙救恩的進程。所以,記錄的,是一個信仰歷程的不同階段。
當依納爵還是個平信徒的時候,他發現他的記錄 ─ 即他自己的經驗、他在過程中的得著,及透過進一步的反省所得 ─ 與許多其他人的生命共鳴。於是,他著手利用他的體驗和洞悉,幫助跟他做退省的人,深化信仰,並懂得表達自己的信德怎樣滋長,再建築其上。
所以,神操不是外加的,而是接觸一個人已有的信仰生命,助它茁壯成長的工具。明乎此,依納爵靈修非限於某個社群,某個宗教或神職階級;反之,它是屬於教會的,任何因為相信耶穌而嘗到生命力 ─ 無論怎樣表達 ─ 想更親近耶穌的人,都適用。
何謂在信仰中成長?這成長有沒有軌跡可尋?在信仰中成長意謂增進同耶穌的個人關係;這增進親密程度的軌跡,跟兩個人之間展開並增進一段關係相同。
採依納爵靈修作退省的特徵之一,是建構一個讓我們更容易覺察,我們同耶穌之間的關係的框架。神操好比一個延長的「壓力測試」。做壓力測試時,醫生會在我們運動了一段指定時間之後,量度心跳,以觀察我們的狀況。以依納爵靈修作退省,就是用一段指定的時間祈禱 ─「運動」─ 將這段時間用在我們同耶穌的關係上。然後量度我們的心 ─ 反省在祈禱中發生的。我們問自己,我的心同耶穌的關係是怎樣的?
一個按聖依納爵的神操作祈禱的方法
- 我記起天主聖三如何看著我 ─ 只有愛的目光。我留在祂們的臨在中,直到我再無感覺。(這適用於以下各題 ─ 如果我仍有感覺,我不急於進到下一題。)
- 我向聖三行一個敬禮。這可以是一個身體的動作 ─ 祈禱涉及整個人,我的身體構成我的祈禱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 我求賜恩寵,使我在這段祈禱時間所做的一切,都是為讚美事奉至尊無對的天主。
- 我回想我用來做祈禱的聖經章節。如果是福音的一幕,我嘗試想像這一幕。這樣,我讓自己進入奧秘,也讓奧秘進入我內。
- 我告訴耶穌我祈求的恩寵 ─ 我欲求得什麼。耶穌可能另有主意,但至少,我們在交心。如果我祈禱,不知道我欲求得什麼,我的祈禱會是無生命的,是散亂的 ─「心不在焉」!但如果我將我的渴望帶入祈禱中,我的心是踏實的,我的祈禱是專注和活潑的。
- 我再讀這段經文,並進入去。如果是福音的一幕,我可以想像自己處身其中,並透過問這些問題,來幫我投入場景(有時非全部五題都適用):是誰?是什麼?怎樣?什麼時候?為什麼?但如果是保祿的其中一封書信,其中一個祈禱方法,就是緩慢地將它細讀,重複一個字眼或一句片語,讓它沉澱,並跟耶穌細訴。
- 務要切記:祈禱是相遇,不是表演!如果在任何一刻,我們感到毫無動靜,都不應該突破那一刻,而是依循感覺帶引。
- 我以會話結束,先是跟瑪利亞,後是耶穌,然後是向天父交談(仍是在聖神內的祈禱)。祈禱中的任何時間,都可以這樣交談。
──── 全書完 ────
© Copyright Shalom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
|